摊子上摆着“汝窑”的、“元青花”的、“珐琅彩”的,问一句,报几千万的摊主也不缺。当然了,你要还价几千块甚至几百块,可能摊主也就给你包上了。
吴夺走到一个摊子前,一个油光满面的摊主,正一手攥着肉夹馍不时咬两口,一手盘着“乾隆玉玺”介绍印文。仔细一看,嗯,这玉玺应该是有机玻璃做的。
······
地摊区快逛完了,吴夺也没见着什么愿意上手的东西。
走到出口附近一个拐角的摊子前,遇上一个逛摊的老者正拿着一个盘子和摊主交流。
这个老者身板看着挺硬朗,留着平头,头发已经全白了;他手里拿着的盘子,不算小,直径有个二十五六厘米。
盘子比较浅,盘心满画片,周围是团花锦簇,中间是仕女摇扇。
这盘子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盘沿缺了一块,类似一个月牙,只是比月牙的弧度小一点儿。
而且很显然这不是破损又修过的,看釉和彩的情况,能看出就是故意做成这个样子。
老者问摊主:“这应该是外销瓷吧?干嘛做成这样?”
摊主还没应声,另一个摊边的留着小胡子的中年男子插了嘴:“老爷子,这是外国人喝汤的盘子,缺了一块,正好把嘴对上去。”
吴夺哑然失笑,就此停步,在边上点了一支烟,顺带听他们聊了一会儿。
老者虽然不明白这盘子的缺口,但人看起来却也不糊涂,“喝汤?这盘子它不适合喝汤啊,太浅太平了!要是喝汤,这个缺口比嘴可大多了,两边不漏汤了么?”
中年男子愣了愣,可能他就是随口一说,结果现在没法接了,摆摆手,“您慢慢看,我去别处溜达一下。”
摊主笑起来,“老爷子,这是外销瓷没错儿,大概是乾隆晚期的东西,不过肯定不是喝汤的啊!”
摊主估摸着也就三十来岁,年纪不算大,一张娃娃脸更显得年轻,一笑眼睛就眯成了月牙儿。
“那这是干什么的?”
“这是剃须盘,修胡子刮胡子用的。这件盘子是销往欧洲的,那边的人胡子重。这个缺口啊,就是卡在下巴下面脖子上,掉下来的胡子都落到盘子里,好收拾。再说了,刮胡子的时候,看着盘子上的画片,也赏心悦目不是?”
老者听了,“哎哟,你这小伙子,不错不错。这个剃须盘最低多少钱?”
老者最后以一个合适的价格买走了这个剃须盘。
而吴夺听了摊主和老者的交流,同时看他的卖价也不虚,对摊主的好感陡生,便就蹲下身来,仔细看起他摊子上的东西来。
这个摊子上,一半是瓷器,一半是大杂烩。
“兄弟,喜欢什么看好了自己上手,别客气。”摊主顺嘴招呼了一句。
吴夺点点头,先扫了扫瓷器,以晚清民国居多,几乎没有老过刚才那件外销瓷剃须盘的。
不过,有一只民国仿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仿得还不错。最起码形制和胎釉彩料的基本路子对了。
吴夺不由拿了起来,翻底,底款写得也还成。
吴夺看的时候,旁边也来了一个人,半蹲着把手扶在膝盖上,盯着吴夺手上的东西。
对这路东西,吴夺也就是碰上了上手看看,强化对一些仿品的认识,眼睛余光瞅到旁边有人“虎视眈眈”,便就冲旁边那人笑了笑,顺手将鸡缸杯放下,“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