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吴大志也看完了,吴夺便准备上手了。
葛亮又笑着追问一句,“到底多便宜?”
“一万。”
“那也不便宜啊,没款没印的。”
“老头儿不是外行,他说就冲这笔法笔力,‘无名氏’也能值两万,要我一万就算便宜了。我一想,也是,一万块说多不多,这么好的画,卖不出去自己欣赏也值了。万一最终能确定作者,要是个大名家,那就赚大了。”
这时候,看完画的吴大志跟了一句,“小罗,画我不算专长,但是这画,一万肯定是赚了,我现在感觉,甚至能到明代之前。”
罗宇泽哈哈大笑,“吴爷爷您给定性了,吴夺也得听着。”
吴夺这时候正在“听”呢。
而且听到的内容还比较多。
首先听到的是装裱时间,确实是清晚期,光绪年间。
这个“半望斋主人”也确实没听到,看来和开始想的一样,就是个普通文人。
但是他装裱的这画,来头就大了!
没想到,罗宇泽还真捡了个大漏儿!
这画的作者,居然是元代的大画家王蒙!
元四家之一啊。
王蒙生于元代,在元朝入仕,元末弃官,然后隐居。后来在隐居和入仕间反复。他的人生结局比较凄惨,洪武十八年,因为胡惟庸案,最终死于狱中。
仕途坎坷、结局凄惨,艺术成就却声名赫赫。王蒙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吴大志前头说的“牛毛皴”和“解索皴”,就是王蒙最喜欢用的。
王蒙还有个身份,是赵孟頫的外孙。
吴夺心说罗宇泽捡了个大漏儿,不光是因为他听到这是王蒙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座《秋林湖石图》,其实是落了款的!
看不到,却听得到。
当然,这么看看不到,知道位置,再配合放大镜看,那就容易多了。
吴夺拿起了放大镜,先是在秋林红叶间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四个红字:黄鹤山樵。
这四个字,和红色的秋叶颜色一样,字体很小,用笔很细很巧妙,就隐藏在枝叶之间,利用枝叶间的缝隙、甚至借用某些枝叶的用笔来写下的。
黄鹤山樵,是王蒙的号,这个号,是他元末弃官之后才用的。
落款不止这一处。
就在山石的缝隙间,还有一处,同样字体很小,同样用笔很细很巧妙,同样利用和借用了山石和缝隙的用笔。
这里是三个字:王叔明。王蒙,字叔明。
这两处隐秘的角落,两处巧妙的落款,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来的。
吴夺用放大镜看的时候,大家都凑上来了,罗宇泽的脑袋贴得最近,眼睛距离放大镜也最近。
“我去!”罗宇泽一手捂着嘴,一手挥舞拳头,“这幸福来得也太突然了吧?!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