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时此刻,作为李素新政最初萌芽的代言人和实践者,管宁也是费了好大的劲,跟举子们解释了朝廷的司法精神。
听朝廷的态度如此宽仁、而且有法可依一碗水端平,绝大多数举子自然是不再闹事了。毕竟多抓几个作弊的,也提高不了多少实质的录取率。
个别混不吝脑子转不过来,或者是年轻不差这一届的,还想揪着不放博个名声。但很快也发现无的放矢——因为朝廷压根儿就懒得问“那个闹事的是谁?给我记下来”。
如今的举子,心态跟东汉末年的太学生是差不多的,就是想靠仗义执言出名。被官府怼的时候,如果记下了你的名字,甚至将来打击报复你,那都是会在士林得到名声的,所以才有那么多“党锢之祸”嘛。
官府和颜悦色跟你解释,都懒得打击报复你,连问名字的机会都不给,反而让喷子们无所适从了。
最刺头的那几个见无利可图,其中个别脑子活的,就又开始吐槽贡院硬件设施太差、害大家排队那么久、给想作弊的人制造犯罪中止的时机,然后也就没什么可骂了。
毕竟,要是所有人都不用排那么久的队进场,那那些想作弊的家伙不就没机会观察前面人的下场、从而中止了么。所以说到底还是朝廷拖拖拉拉,害得少抓了几个坏人!
这番言论,自然也被队伍里其他几个厚道的考生劝住了:“这位兄台,谨慎呐,这事儿朝廷宽仁占理,别找没趣了。贤弟急公好义,令人佩服,不知是何方人士。
看贤弟如此年少,应该是第一次来考吧,如今这条件算不错了,毕竟上千人呢,哪能同时沐浴更衣进场。
三年前在襄阳条件比这还差呢,前后分了六批更衣进场,今天才分三批,已经要拜诸葛府尹督造的这新贡院宏丽所赐。”
最凶狠的那个少年喷子见有人问他来历,见今天仗义执言的扬名企图多多少少能实现,也就见好就收了。他一捋束发带,环着抱拳半圈,拱手自我介绍:
“在下太原郭淮,家父原是雁门太守。在下年未及察举,吕将军归降朝廷,今年便来雒阳试试。”
原来,这郭淮也算是“科举制的受害者”了,历史上他一直活到高平陵之变后几年,七十多岁才老死,比司马懿晚一点。
所以郭淮的年纪也就比司马懿、诸葛亮年轻没多少,只是因为长寿,所以历史上活跃期比较晚。如今是200年,他也才十六七岁。
此刻,听这郭淮的自报家门,显然也是对朝廷颇有怨气的。
因为当年并州在袁绍统治下时,他爹郭缊是雁门太守,可见郭家是太原郡的望族了。如果并州继续在袁绍统治下,实施九品中正制,过几年郭淮就能直接被中正官考评优异、然后直接当官了。
毕竟历史上的郭淮,也是类似途径当上官的嘛,他是三年后刚年满二十,就被太原郡的太守举了孝廉。想想都知道,太原郡太守肯定是跟隔壁的雁门郡太守互换了察举名额。袁绍实施九品中正制后,郭淮这种人自然还是板上钉钉有官做。
只可惜,举孝廉和中正察举都要二十岁!郭淮得确保并州在袁绍统治下再过三年,熬满年纪才能举!袁绍的统治没能维持那么久,并州变天归了刘备,就改行科举了,郭淮的直接做官之梦破碎。
不过好在科举考试不像察举那样严格限年龄,十七岁也能考,反正学问够了就没人能闲言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