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马村”,当第一口由联盟资助的深水井打出清澈的井水时,全村妇女几乎载歌载舞。
以往,她们每天要步行数小时去遥远的、浑浊的河沟取水。
如今,取水点就在村中心,节省下的时间,她们可以用来照顾家庭,甚至参与联盟组织的编织、养殖等小型生产项目。
女孩艾莎的命运也因此改变。过去,她负责帮母亲取水,无法按时上学。
现在,她不仅能准时坐在教室里,学校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塔国时期,学校只有一间漏雨的土坯房,老师时有时无。
联盟接管后,迅速修缮了校舍,送来了崭新的课本和桌椅,最重要的是,派来了经过培训、能领到稳定薪水的教师。
新课本用联盟通用语和本地语言双语编写,内容充满了对东非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赞美,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
艾莎最喜欢的是自然课,老师带来的地球仪让她知道,世界远不止于她生活的这片红土地。
联盟特别强调女童教育,甚至对送女孩上学的家庭给予少量easu补贴。
这一政策起初遭到一些保守长老的反对,但看到女孩们读书后更加明事理,甚至能帮家里看懂联盟发放的农业通知、计算收支,反对的声音渐渐小了。
知识的光芒,开始照亮一代女性的未来。
过去,塔国地区的医疗资源极度匮乏,许多妇女在家中生孩子,风险极高。
联盟在每个规模以上的村镇都建立了简易诊所,配备基础药物和助产士。
孕妇产前检查、新法接生逐渐推广。产妇死亡率显着下降,这赢得了妇女们最由衷的支持。
年轻的母亲娜迪亚抱着她在诊所平安降生的儿子,对联盟派来的女医生感激涕零:
“您和联盟,给了我孩子两次生命。”
对于男人们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有了新的谋生机会。
联盟的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铺设光缆、建造公共设施——需要大量劳动力。
杨大负责的贸易公司联合联盟工务部门,组织了众多的工程队,优先招募当地青年。
莱瓦的表兄马利克就在这样的工程队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能赚取稳定的easu工资,这比过去靠天吃饭、偶尔被拉去当壮丁强太多了。
尽管工作辛苦,但马利克觉得生活有了奔头,他计划攒钱买一辆摩托车,以后可以往返更远的地方干活。
当然,变革并非一帆风顺。旧有的部落恩怨、地方势力在联盟力量尚未完全渗透的角落依然存在。
easu的推广也遇到阻力,一些老人更信任实物交换或原有的、正在飞速贬值的塔国货币。
联盟的行政命令在基层执行时,也会因为文化差异和理解偏差而打折扣。
但总体而言,生活的改善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
绝大多数普通百姓用脚投票,他们不关心高层的政治博弈,只关心谁能让他们吃饱饭、孩子有学上、生病有医看。
显然,索马联盟做到了塔国政府几十年都未能做到的事情。
当底层社会悄然变革时,位于索国首都海滨王宫的联盟核心层,正在为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的上层建筑而进行着激烈的思考和辩论。
叶柔提出的“渐进式共和国”构想,进入了实质性的细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