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速速拿来!”
军情如火、不容懈怠,李隆基立刻振作精神,拿过奏折来仔细观看,神色立刻凝重了起来。
军报上写着:吐蕃大军驻扎石堡城之后,一面巩固城墙,大量的囤积粮草、军械;一面派遣游骑兵潜入大唐境内、刺探防务虚实;又派出使者频频联络党项、吐谷浑、突厥各部落……入侵之心,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看过军报之后,李隆基不禁想起一件事,大半年之前,小齐国公—崔宗之曾经上过一道奏折,认为吐蕃人入侵在际,建议朝廷增加陇右方面的兵力,以防不测……而他的根据则是一种青稞酒。
自己和十几位重臣专门讨论过此事,可重臣们都认为,大唐和吐蕃已经二十余年没有发生大战了,陇右一带又平静如常,入侵之说、纯属杞人忧天。
如今看来,还是崔宗之有先见之明啊!
“力士,速传崔驸马前来觐见,朕要与他商议一下边防之事!”
“老奴遵旨!”
天子召见,如降神谕,有时间要来,没时间也要来,那怕你正在洞房花烛、亲亲我我呢,也得立刻穿上衣服过来见驾。
片刻之后,崔宗之气喘吁吁的来到了勤政务本楼中,并按照臣子觐见皇帝的规矩,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臣崔宗之参见圣上,并恭祝圣上龙体安康、万年无期!”
“猫奴,免礼吧、赐座!”
“臣多谢圣上!”
李隆基和崔宗之不仅是君臣,还是翁婿关系,因此前者一直称呼后者的小名,以示亲近之意。
“猫奴,还是你有先见之明啊,陇右送来了军报,吐蕃人即将大举入侵了,真是一群狼子野心的家伙……朕不解的是,你是如何在大半年前就预知此事的呢?”
“多谢圣上夸奖,然而臣之智力有限,安敢说什么先见之明,至于吐蕃人即将大举入侵之事,其实是臣的一位好友预测的。”
“哦,你的好友?”
“不错,臣的这位好友名叫:李昭,今年一十六岁,乃是一名闲散宗室子弟,按照宗室辈分来说,还是圣上的子侄辈呢,现居住在武安县—潜龙岗中,此人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堪称是一位少年俊杰!”
……
崔宗之把大半年前,自己前往武安县游玩,与李昭结识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其中颇多称赞之语。
还有那三条针对吐蕃人的妙计,也一字不差的讲了出来。
“好、好、好,想不到我大唐宗室子弟当中,竟出了这样一位少年俊杰!”李隆基连说了三个好字,眉宇间的愁云也消散了大半,三条计策太妙了,若是依法实施的话,足以束缚住吐蕃人的手脚一段时间,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大唐方面就能调兵遣将、从容应对了。
献计者,有功。
有功者,自当重赏,可是赏赐点什么好呢?
有了。
“这个李昭很聪明,竟然从一碗青稞酒中、就预测出了吐蕃人即将入侵之事,实属可造之材,朕准备让他进国子监好好深造一番,以后参加科举,入仕朝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