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1799年英国共计向中国输入白银56637003两!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3.1亿两。
这是一个大概的数,实际上肯定不止。
一定是大于这个数的。
同时,欧洲其他国家,如法国、瑞典、丹麦等,在此一时期也开展对华贸易,使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
它们在18世纪共向中国派出商船466艘,输入白银总数达38536802两。
除此之外,美国于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派遣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广州贸易,但在18世纪美国基本靠西洋参和皮毛支付中国商品货值,输入白银较少,19世纪以后才开始大量输入白银,因此可以忽略美国输华的白银量。
日本输入的白银量是不能忽略的。
日本在明后期,1567-1644年,共计输入中国2亿两白银,用以购买丝织品、瓷器、日用杂货等。
自明后期(1567年)至18世纪末的233年间,从欧洲、美洲、日本等地输入中国将近5.5亿两白银,即超过2万吨。
这2万吨到底值多少钱呢?
根据2016年10月3日国际白银价格,每盎司19.2美元计算,2万吨白银合美金元,即135.45亿美元、903.25亿元人民币。
在明后期至清中期的这233年中,每年外国购买中国商品而输入中国的白银达236万两之巨!
明代中国国内白银的开采量。
明代276年中,中国国内总共开采白银仅23353326两,年均开采量仅仅8.46万两,尚不及海外白银输入量的一个零头。
明后期至清中期,1567-1840年,不但不存在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中国海外贸易反而持续繁荣,历经三代欧洲强国,而且均保持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在16-18世纪重商主义盛行时期,白银的巨量内流,说明直至工业革命前夕中国的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瓷器业、制茶业生产,就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来说,仍居世界一流水平。
后世有很多历史学家及部分爱好历史的普通公众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但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白银大量流入这一流通领域的现象之上,没有看到在白银背后中国强大的工农业供给能力才是支撑这一现象的本质。
而近代世界经济体诞生的真正动力,也正是在于白银国际大流动背后所隐藏的中国与西欧实体经济中供给—需求的整合与交汇。
在日本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清末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索要的2亿两战争赔款就是根据明后期从日本流入中国白银数量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