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被列强武力扣开国门的耻辱后,清人也意识到了近代军制的巨大优越性。
湘军士兵主要来自贫苦农民和市井无赖。
这些人不是被抓壮丁进的军队,他们主动从军就是为了求富贵。
曾国藩依靠高薪和允许抢劫两大手段让他们专心卖命,结合传统的儒家卫道思想的强力灌输,又依靠登记造册来保证士兵不能逃亡。
最终使得湘军的纪律性和组织程度足够胜任这样的战术体系。
等到攻克天京后不久,湘军内部上到高级将领,下到普通士兵都迅速腐化,不复往日之雄风。
七年之后,左宗棠带湘军西征平回乱,在太子寺之战中被马占鳌击败,湘军十营大溃,回兵仅阵斩清军将佐竟达一百四十人。
军队结构的限制使得其组织水平受到制约,近代战术也就失去了其根源保障。
李鸿章的淮军后来居上,得益于李鸿章中堂大人的远见卓识,他们可能是近代中国第一支欧式军队。
至少在战术体系上是这样。
师夷之长以制夷已经被证明行不通。
在清法战争时,淮军名将张树声就曾指出西方在政治和国防军事体系上相比清帝国有着巨大的优越性,绝不是靠购入外国武器和学习外国技术就可以追平甚至超越的。
军队是社会的缩影,社会腐化则军队无战力。
但是无论如何,淮军的存在也充分证明了清人的变革尝试和努力。
欧洲1849年,法军上尉米涅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次口径前装线膛步枪。
自此,困扰了火枪大半个世纪的线膛枪弹药装填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这使得火枪的射程、精确度和弹道性能第一次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
如果说直到19世纪四十年代,仍有人固执的认为某种弓弩要优于主宰战场的滑膛枪的话,米涅步枪的出现则让任何依靠储存机械能发射的武器在它的面前都像孩子的玩具一般拙劣无力。
此后,取而代之的是有膛线的步枪。
欧洲人很快便意识到了这个新武器的巨大潜力,这也成为了线列战术走向没落的开始。
1854年夏,在巴拉克拉瓦战役中,科林·坎贝尔少将带领其苏格兰高地第93团,面对两千五百俄军重骑兵的冲锋,排成两列横队,依靠米涅步枪和“血与火的勇气”一举击溃俄军。
这是线列步兵首次依靠横队和步枪火力打垮骑兵冲锋,苏格兰高地步兵也因此名扬天下。
同年秋天,因克尔曼战役中,排成散兵阵线的英法联军依靠米涅步枪卓越的火力打垮了悍勇的俄军的数次白刃冲锋。
在八年之后的太平军东征中,李鸿章的淮军尽管成军不久,人数不多。
但是依靠大量装备的恩菲尔德1853式米涅步枪,竟能屡屡打退太平军的强大攻势。
太平天国战争后期的淮军已经接近于一支近代军队。
1866年,第一支真正成熟的后装线膛步枪,法国的夏塞波步枪正式列装。
其卓越性能足以使欧洲所有其他型号的步枪黯然失色。
它比普鲁士的德莱塞后膛枪射程更远,在射速上更是超越了卓越的米涅步枪。
堪称定装后膛枪之鼻祖。
1871年,德国枪械专家彼得·保尔·毛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铜壳弹步枪,彻底解决了后装枪的气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