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法国大量勇敢却训练不足的热情战士难以维持传统的横队,松散队形是自然而然的反应。
随着士兵获取经验,下一步就是要由专门训练的散兵为纵队的冲击提供准备,毕竟有效的散兵作战和横队一样都需要训练有素的战士。
法军在战斗通常是由多股小群的先遣散兵打响,在加上格里博瓦尔体系下的先进炮兵支援,达到牵制敌人火力和消弱敌人兵力的目的。
如果敌人顽强抵抗,后方的纵队便展开为横队与之交火。
如果敌人动摇,纵队便发起冲击彻底粉碎敌人。
到了1795年到1796年,这种新式混合编队作战趋于完美。
多种队形的灵活结合,加上炮兵骑兵的有力支援,足以应付不同战况。
拿破仑麾下的法**队正是用散兵和密集队形横扫了整个欧洲,在战斗中被证明比传统的线式战术更为优越。
耶拿会战中普法两军代表两个时代,法国新式的灵活的散兵战术彻底取代了上个世纪呆板的横队战术,使其彻底破产。
英军常趋于防守战术以最大限度发挥火力,著名的后坡战术就是其代表。
法国人的对手,长期与之对抗的反法联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也会改进旧战术以应对法军战术革新的挑战。
以反法联军中英军的变革来说,英法散兵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英军的战术是将灵活机动的散兵部队跟坚强而稳固的横队主力部队结合起来,在对抗法军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约翰摩尔和威灵顿公爵的领导下的英军常采用趋于防守战术的以最大限度发挥火力。
著名的后坡战术就是其代表,只有两排纵深的横队部署在山后,以地形为掩护,规避法军远程火力的削弱。
等到法国纵队靠近时,英军居高临下的横队再发挥出毁灭性的齐射,辅以散兵精准的火力作为补充,以此粉碎法军的进攻。
而在平原地形作战中,英军的散兵就要负担起掩护主力,防止其被法军散兵袭扰和削弱的职责。
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纪律严明的士兵组成密集队形,很难想象仅凭疏散队形的射手去抵御骑兵的冲锋。
因此,虽然非正规军的作用逐渐增大和火力环境的变化似乎表明松散的队形应该取代密集的队形;但如果说密集队形已经无用,那在在武器进一步改进之前,还为时尚早。
毕竟完全依赖轻步兵的军队还是会遭到失败的。
著名军事家若米尼曾把战争原则简化为“决定性地点投入最大兵力的艺术”,战场上打破僵局最简单的做法依旧是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打击敌人薄弱点。
横队能让所有火枪一起射击,纵队能让所有刺刀一起冲锋,战场也依然需要传统的密集队形。
密集队形作战效能的发挥的离不开灵活散兵的掩护和支援;散兵战术效能的发挥也需要训练有素的密集阵列来作为依托,他们之间又回到了16世纪火绳枪手和长矛方阵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裨益。
19世纪欧洲士兵的典型装备是一支带有刺刀的燧发枪。
以英国为例,英军的制式武器是配有一支长约14英寸的刺刀,重约15磅的单发前装式燧发枪。
其约3英尺8英寸,约1米长的枪管可以发射出0.75英寸的铅弹。
一般来说,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一分钟发射3发子弹。
当时燧发枪是命中率低下的武器,因此才需要密集的横队来提高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