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关东联军的一些人马还没有抵达会师地,更别说在董卓召集这个会议的时候了,如果那时董卓遣军出击,对关东联军定会是个不小的打击。
不过董卓之所以召开这个会议,其实只是为了做做样子罢了,他本意是不想出兵进击的,他在洛阳根基浅,全靠兵威压制朝中,如在此时大举出击,洛阳说不定就会起乱,因而在尚书郑泰的奉承和劝说下,他顺坡下船地吹了几句牛、放了几句狠话,也就罢了。
第四件则是迁都长安。
相比大发兵、讨关东,迁都长安、以暂避关东联军,这才是董卓的真实意图。
董卓是凉州人,久在凉州、并州各地击贼讨逆,三辅他也是待过的,比起在洛阳的毫无根基,长安明显更有利於他,又且长安是前汉故都,山河险阻,拥兵在此,足可俯控山东,便是关东联军再盛,关门一毕,也能将之挡在门外,退一步说,即使万一兵败,也可由此退回凉州。
董卓的这个计划是他自己想到的,也是贾诩、李儒等他的谋士们大力建议的。
便在日前,董卓又召集群臣,说了欲迁都长安的打算,群臣皆不欲,但无敢言之。
荀贞点头说道:“听说了。”
陈群说道:“董贼初至洛阳,举贤荐才,貌似重士,而今原形毕露,竟敢鸩杀弘农王,又议迁都,实人神共愤。”
荀贞说道:“我在路上闻知,说董卓前时欲拜朱公为太仆,然被朱公所拒,此事可有?”
颍川离洛阳不远,消息灵通,荀贞只是风闻了此事,而荀攸等却是详知此事的经过。
荀攸点头应道:“确有此事。”
他顿了顿,把听来的事情经过详细对荀贞道出,说道:“朱公威望素著,董卓忌之,不欲留朱公在河南,遂遣人拜朱公为太仆,欲以为己副,共去长安,而为朱公所辞。朱公直言对董卓的使者说:‘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反给关东联军造成机会,我认为不该这么做’。”
这个“朱公”说的是朱俊,朱俊的兵略虽不及皇甫嵩,可也是本朝名将,威望素高,他现为京畿地区的河南尹,把他留在这里,董卓不太放心,所以遣人拜他为太仆,希望他能当自己的副手,但是,却被朱俊拒绝了。
荀贞问道:“董卓有何反应?”
“没什么反应。”
荀贞心道:“朱俊兵略不足,董卓所忌者只是他的名望,而非其军略,现值董卓欲西迁长安的关头,外有关东联军相逼,为了保证洛阳不在此时生乱,想来纵是为朱俊所拒,董卓也不好威逼过甚,故而他才没有再强求朱俊吧?”
正猜测董卓的心思,荀攸又道:“昨天刚又得了一道消息,说董卓矫诏,征征京兆尹盖君为议郎,征左将军皇甫公为城门校尉。这件事,君侯听说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