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与自身,皆不允许荀贞现在就攻取整个兖州,那么,如何才能在“尽量不动兵戈”的限制下完成对兖州的预先布局,扎稳在兖州布下的根基?这是一个考量智慧的问题。
荀贞和荀攸、荀彧等对此商议过了多次,最终定下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便是驻兵东平,以此使进驻到任城的部队可以得到一个近距离的外援和呼应。
却是说了,既然东平相李瓒同意了相助荀贞,为何不索性放弃任城,只在东平驻兵?
这乃是因为两个缘故:
李瓒到底是外人,不是荀贞的嫡系,即使他与荀贞是故交,即使他的儿子现在荀贞帐下为吏,可牵涉到军国要事,谁知道他将来会不会有反复?不能掉以轻心。此前一也。
东平与济北接壤,济北现下黄巾势众,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南下,一旦他们南下,东平首当其冲,若是把全部驻兖的兵力都放在东平,到了这个时候,那荀贞就不是争兖,而是在为刘岱“保卫兖州”了。此其二也。
第二个步骤是令任城驻军在城外的泗水西岸建造两个据点。
许仲、戏志才能在不动一刀一枪的情况下,占据到了任城县的半座城区,已是不易。兖州现下没有动手,而荀贞也是能不动兵戈就不想动兵戈的,那么要想让他两人再把任城县的另一半城区给抢下来,肯定就是不可能的了。既然不可能,就只有向城外发展了。
毕竟只占半座城,太不牢靠。
第三个步骤是继续以合乡为入兖部队的后勤基地。
最合适的后勤基地其实是鲁国的驺县,驺县离任城县只有几十里远,可鲁国到底是豫州的属国,在没有得到孙坚的同意之前,荀贞是绝对不会擅自为之的。孙坚可以说是他现阶段最为重要的盟友,他必须要尊重孙坚的利益,“因小失大”的事儿他肯定不能、也不会干。
总的来说,荀贞的这三个步骤,又可大致分为前线和后方两块儿。
前线即是东平、任城,此两地南北相邻,任城县内,又有城中的驻军和城外的两个据点成鼎足之势,倘使有事,则内有鼎足响应、外有南北互助,如此,布在兖州的这个钉子计就算是扎牢了;后方便是合乡,主要负责供应前线的后勤补给,同时,荀贞准备在此加多一些部队的屯驻,任城、东平如果告急,由此地可以迅速驰援,——合乡离任城虽不如驺县之近,可也不远,百余里地而已。
李瓒现已同意相助荀贞,只等他再同意荀贞驻兵东平的提议,第一个步骤就可以展开实施了。
当然,这三个步骤不需要非得一个、一个的实施,完全可以同时进行。
因而,荀贞征询张昭的意见,说道:“张公,刘兖州虽使鲍济北带兵北上,然鲍济北进至亢父而停,看来刘兖州是不想与我大打出手啊。既然如此,我想趁热打铁,传檄君卿和志才,叫他两人即就开始在任城县外构筑据点,……尽快把据点筑成,也好让随军的役夫们能早点回来,不耽误农事。公意如何?”
张昭抚了抚胡须,颔首说道:“我看可以。”
荀贞又问徐卓:“你看呢?”
徐卓自无异议,说道:“正该如此。”又道,“以卓愚见,不但据点可以开始构筑,进驻任城、东平的兵马,主公也可以开始调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