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赵元郎回府,听闻母亲因他生病,很是自责,万一母亲有个好歹,自己怎能苟活?只听母亲嚷嚷着:“老妇死了算了,你们也图个干净,再不须为不孝儿操心了。”
为了赵家子嗣,母亲很是操心。他跪在母亲病床面前懊悔不已:“都是孩儿不孝,不该惹您老生气,今晚我就与翠花圆房,让您老尽快孙儿绕膝。母亲保重贵体。”
听儿子这么一说,赵夫人也安心了。当晚赵元郎和翠花圆房,赵府上下又恢复了平静,老爷夫人静等赵家添丁进口。
转眼已半载,慧慧和翠花依旧不见动静,赵夫人整日心烦意乱,心神不宁。这一日,她的金兰之交王夫人来赵府拜访,提起孙儿的事情,赵夫人唉声叹气。王夫人告诉她,东京有个送子娘娘庙,方圆百里的人家为了求子嗣都去拴娃娃,拴一个成一个,无比灵验。
王夫人本是东京人,后随夫君来到西辅城经商,由于两家人有生意往来,她和赵夫人经常走动,成了好姐妹。王夫人对送子娘娘庙十分了解,她向赵夫人介绍了娘娘庙的渊源和拴娃娃的流程,并交待了要注意的事项和必带物品。
送走了王夫人,赵夫人顿时心潮澎湃,她要去东京拴娃娃,而且要拴两个回来,儿媳一个,翠花一个。这日傍晚,赵老爷从粮铺回来,赵元郎也早早回府,一家人围着桌子用晚膳,赵夫人道:“东京的送子娘娘庙,建有百年,凡求子嗣者都会去拴娃娃,十分灵验,后日是初一,老身欲前往娘娘庙拴娃娃。”
赵元郎劝道:“现在是初冬,天气寒冷,西辅离东京百里之遥,母亲年事已高,怎受得了车马劳顿。”
“家有快马轿车,百多里路,用不了两个时辰,我意已决,只是告知你们一声。”
赵璞对董婉儿很宠溺,在他心里董婉儿聪慧能干,是贤妻良母,这些年他在外经营生意,家里全靠婉儿打理,再说没有婉儿就没有他的一切,所以对她言听计从。当下天气寒冷,她不辞辛苦欲往东京拴娃娃,都是为赵家子嗣考虑,他心里感激妻子。家里但凡她决定的事,旁人是无法改变的,赵元郎纳妾就是先例。同着众人的面,赵璞只好点头同意。
崔慧慧和翠花皆低头用膳,一声不吭。气氛有些凝重,晚膳草草用完各自回房。
初冬的早上,天气已经寒冷,一片白茫茫的浓雾,从近处看雾已经结霜,万物像披上一条白色的丝巾。赵家的车夫牵出三匹快马,套好轿车。夫人头戴黑色金丝绒帽,紫红色对花绸布棉袄,脚蹬高帮棉靴,披貂皮斗篷,雍容华贵,仪态万方。丫头秋月把她扶上轿车,这次东京之行,夫人除了带丫鬟秋月之外,还带了两个男仆,男仆是负责抬礼盒和香烛的。
快马加鞭,一路风尘仆仆,不到午时赵家一干人等赶至东京汴梁送子娘娘庙。时值农闲时节,劳碌了一年的农户趁农闲来京城逛逛,到娘娘庙烧香祈福,盼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平安。老百姓讲究多子多福,农闲正是绵延子嗣时,所以来娘娘庙拴娃娃的多于其它季节。
看到一位锦绣霓裳,云鬟珠翠的贵妇人进了娘娘庙,一下子吸引了大群的香客围观,众人对这位贵妇人的穿戴和仪态评头论足,投以艳羡和猎奇的眼神,赵夫人也向围观的众人点头示意,报以善意的微笑。
按照拴娃娃的流程,先到祈福殿上香磕头摆供品,赵家两个男仆抬着大三牲贡品,猪、羊、牛,小三牲供品鸡、鸭、鱼。男仆摆上供品,赵夫人亲自点上香烛,向娘娘行三拜九扣大礼,嘴里念念有词,大意是求娘娘赐予赵家子嗣,保佑赵家子孙满堂,福寿绵长。
拜过祈福殿,赵夫人和丫鬟秋月来到送子殿,再次向娘娘行三拜九扣大礼,求娘娘送子与赵家。赵夫人吩咐秋月拿出事前准备的一百两雪花银摆放于案几上。百姓拴娃娃只需一个铜钱,赵夫人一下拿出百两白银,围观的众人一片唏嘘,大开眼界,很少看到如此阔绰的大户人家,争相目睹这位贵妇人的一举一动。
赵夫人要拴两个娃娃,把事先起好了名字告诉大师,大师提笔在两个男娃娃背后写上“赵天赠”和“赵天赐”。赵夫人把准备好的两根红彩带拴在娃娃身上,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左右两边喊着“赵天赠、赵天赐回家了!”
一路上赵夫人喊着两个“孙儿”的名字,下人都不敢和她说句话,直到申时回到西辅城赵家。赵夫人先到二堂正房,把“赵天赠”放到儿媳崔慧慧的床上,再到东厢房,把“赵天赐”放到翠花床上。从早到晚,赵夫人没有用膳,没有饮水,虔诚之心日月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