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他来说,赵德芳之死实在不算是喜事,毕竟他对于太祖一脉多少有些愧疚,如今太祖二子皆亡,他内心里顿时涌起一番愁绪,自己对太祖一脉是不是太过了些?
怀着些许愧疚心情的赵光义下旨摆驾赵德芳府邸,此时府内已竖起道道白幡,一口黑色棺材摆在正厅里。府内赵德芳三个儿子还年幼,长子赵惟叙才五岁,次子赵惟宪和三子赵惟能才两岁,此时痛失亲父,但碍于年纪太小,并没有切身感觉。赵德芳遗孀正妻赵焦氏此时泣不成声,侧室赵符氏、赵王氏、赵李氏也痛哭不止。
见官家来到,赵焦氏、赵符氏、赵王氏、赵李氏都盈盈拜道:“叩见官家,多谢官家前来吊唁,阖府上下感谢官家隆恩!”
赵光义见了棺材后,马上一股悲痛之情袭上心头,赵德芳毕竟只有二十二岁啊,而且是自己很喜欢的侄子,他性情温和儒雅待人谦和彬彬有礼,实在是皇氏宗族里的君子代表,内心里赵光义甚至想他为自己的儿子。如今他病死,是不是因为心里的恐惧呢?
赵光义的猜想没有错,自从赵德昭死后,赵德芳便提心吊胆,魂不守舍,整日里饮酒作乐,或者暗暗流泪悲伤不止,长期的忧思成疾拖垮了身体,虽然只有二十二岁,但身体久病难愈,最后终于医治无效病故。
赵光义想不了那么多,只感觉有时自己对于他们的威压太过了些,自己不禁有些后悔。于是回宫下旨废朝五日,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不久以后,又加赠太师,改追封为楚王。
可是这一切赵德芳都看不见了,他追随父皇、兄长而去,把整个大宋江山完全交给了叔叔赵光义一脉,自此太祖朝旧臣希望完全断绝,只能一心一意辅佐赵光义一脉,不过后来到了南宋,大宋权柄又重回太祖一脉,这是赵光义想不到的,也算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了。
消息传回宫里,赵元佐赵元僖赵元休都扼腕叹息,他们也钦佩赵德芳的风采,作为皇氏成员,赵德芳的儒雅风度是他们希望学习的,如今他们的堂兄又走了一个,实在是可惜之至。他们也知道赵德芳无争储之意,此生让他当个逍遥王爷多好,何必年纪轻轻又断送了性命,让大宋痛失一位历史上名声颇为受到好评的王爷。
消息传到了开封府,赵廷美破口大骂:“该死的,又逼死一位,如今就剩下我了,什么时候要我的命就尽管拿去吧,横竖都是死,我也得未雨绸缪一下了。”赵廷美心思开始活泛起来,他想到近日来一直来拉拢的卢多逊,他此时官居兵书尚书,应该手下有相熟的将领吧。
但其实这是赵廷美的一厢情愿,宋代军事制度是由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兵权三分为:枢密院、三衙、武将。到了战时,枢密院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负责调动军队。从管理全国军队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里面调动,然后把统军权力交给武将,开赴前线作战,这样就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从而遏制武将对于一支军队的影响力。
其实到了战时,宋朝君主又往往会让太监、文臣监军,监军的权力其实很大,相当于皇帝亲临,犹如尚方宝剑般,可以左右将领的军事决策,太监、文臣不通兵法,却又来瞎指挥,所以宋朝的作战制度颇有些问题。但这是因为君主的猜忌心,如果碰到有为的君主,“用人不疑”,把大权交给武将,由武将全权来指挥军队,那作战将增加不少胜算,所以君主的睿智与否也决定了战争的成败,是一盘综合的大棋局。君主和武将乃至士卒都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心力,对于古代这种拼人海战术的作战方式来说,赢面是相当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