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即摒除物欲的蒙蔽,“致知”即唤醒自己的领悟。后世里相传王阳明“格”竹子不分昼夜,连续格了七天,最后病倒也没“格”到什么道理。
这日,只听赵元佐似有疑问,打断了毕士安的讲课:“毕大人之言确属精妙,和我等众人领悟也都接近,但我有一问,此微言大义世人所知者甚多,我等读书人更奉为圭臬,可是自古以来成为圣贤者为何寥寥?”
赵元休听了此问,也感同身受,此问问出了千百年的秘辛,为何千百年来圣人者寥寥?自孔子以下,孟子、荀子、曾子以后,就没有出现圣贤了呢?那些人可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人物了。
当然赵元休知道后来宋朝理学兴盛,又出现了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学集大成者,乃至明朝出现王阳明之心学。但那也相隔了千年,这千年为何没有人物出现呢?
“并非没有大儒存世,像公羊大师董仲舒、蜀中大儒扬雄、博学奇儒王充、经学大师郑玄、三朝通儒陆德明等皆为我辈之楷模。只是这些大儒都不及孔夫子,这也是孔夫子为至圣先师的原因了,呵呵。”
“哦,原来如此,这个小王我倒不知,今后还需仔细了解。”
董仲舒的大名赵元休倒是听过,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儒家就成了千百年来帝王首选的治国思想,对于整个中国可以说是一个重大事件。
后面几位倒是耳闻甚少,可能精研儒学的人熟知这几位,而对于只在历史书上大概浏览的赵元休来说,这些大儒的名号就是第一次听到了。
没想到接下来赵元僖也发问了:“毕大人刚才说到致知格物,可小王想问如何致知,如何格物?这些大道理大家都懂,可是要实践起来何其难?小王想听毕大人仔细讲解一番。”
毕士安想不到有此一问,顿时被问住了,不知如何言语。这时,大殿众人里发出一阵骚乱,都为刚才赵元僖的发问难住了,是啊,致知格物意思大家都懂,可是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聪明人领悟到了就是领悟到了,笨人领悟不到就是领悟不到,这难道也是能要求所有人达到的吗?
此刻大厅里又是一片寂静,大家都在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就连赵光义也在思忖着,这个问题着实难回答啊。
赵元休看见满朝大臣都在思索,他忽然想到一个答案。只见赵元休略一沉吟后,清清嗓子大声说道:“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苦思如何致知格物,那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不可分割。”
紫宸殿上大臣都是首次听闻“知行合一”这个词,连赵光义听了也皱皱眉头在思索,少顷,大家慢慢领会了这个词的含义,觉得真是绝妙无比。
当然了,这是后世王阳明提出的心学理论,是五百年以后才提出的。而现在赵元休说出此言,无疑把学问提前了五百年,这能不让满朝文臣感到震惊吗?
就连赵元僖这个提问的人都觉得满意,他不由地朝赵元休点头微笑,似乎为自己弟弟感到骄傲。
赵光义也点头道:“我儿元休的回答当真绝妙无比,从实践中去领悟而不是苦苦思索,这应该就是可以做到圣人所言的八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