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战场上暂时应该不会有大规模的战事,陈凯的思路自然而然的延伸到了未来的北伐。
自古以来,于南方起家,北伐而统一天下的只有一个朱元璋,即便是如刘寄奴那般英雄了得,最终也是一个未尽全功。
算起来,朱元璋北伐至今也不过两百多年,对手也不复蒙元那般强暴,仅一个核心丁口不到五万的蛮族罢了。但是,这个对手远比蒙元更加狡猾,更善于控制附庸,哪怕在东南颓势已现,却仍旧不容小觑。
而且,当年朱元璋北伐,可不似后世所讹传的那般是纯以步兵抗衡骑兵。蒙元以骑兵征服天下,是故在南方也设有大量的马场。大明在扩张的过程中顺势占据,虽说在数量上仍旧是远无法与蒙元相较,却也决计不少。朱元璋麾下也多有擅长使用骑兵的战将,如常遇春、李文忠、蓝玉、傅有德之流,在骑兵的使用上甚至就连很多元军将领都要望尘莫及。
于今,且不说骑将,单是战马一项,明廷马政荒废日久,满清对南方绿营的战马配比也是很低。现阶段江浙最大的养马地杭州西湖东岸,仅仅是杭州驻防八旗放马的所在。明军骑兵能有今天的规模全凭缴获和清军反正,实在是杯水车薪。
当然,骑兵的多寡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但是,在北方的大平原,骑兵的优势远比水网纵横的南方要大得多。他,可不想给满清任何翻盘的机会。
“也许,可以从欧洲海商手里大宗的收购的战马,或是购买一些种马和本土马杂交。对啊,他们不是喜欢丝绸吗,搞个丝绸换战马计划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嘛。反正,顺德那边儿,丝绸有的是”
收到了捷报,陈凯浑身上下便洋溢一股革命乐观主义态度。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源于胜利,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这一次的胜利乃是他和郑成功筹划多时,是他们从种下种子开始,日复一日的悉心培育而成的开花结果。
按照他和郑成功的预见,当下之战局,诚如永历七年和永历八年时的放大版。那时候,清军由于需要在西线与攻入广东的李定国和兵临湖广的孙可望交锋,所以才会竭尽全力的招抚福建的郑成功。而现在,招抚的把戏肯定是打死也不敢再玩了,所以才会有西攻东守的战略布局。
有了这样的认识,清廷肯定会将注意力盯在陈凯的身上,因为永历八年的闽粤大反攻,永历十年借收复南赣掩护李定国入滇和郑成功布局浙江,都是以陈凯的运筹打开局面。按照惯性思维,清廷也一定会认定了这一次还是陈凯打先手,在击破当前对手吉安的绿营集团和梧州的定南藩后,顺势为明军的西南的防御反攻和东南的收复失地助力。
这是陈凯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更重要的是这种活计他也不是第一次做了,早已驾轻就熟。是故,当他突袭建昌府的消息传播开来,清军肯定会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他的身上。
如此,洪承畴陈兵江西,李定国在西南的压力就会大幅降低;济度分兵防御广信府,防止明军形成战略包围,其自身的兵力也会被削弱。李定国那里暂且不提,但是在东南战场,凭此,再加上明军针对龙游的袭击,济度在不断分兵的过程中兵力必然会受到大幅度削弱,郑成功就可以赶在这个当口,从仙霞关杀出,一举解决掉衢州的重兵集团,乃至于打开整个浙江的局面。
说白了,满清还是太过小视大明了。现在的大明可不是清军入关之初的那个时候,如今的大明,可是有李定国、郑成功这样的绝世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