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咏应是,又请罪道“是属下办事不力,请公子责罚。”
谢星阑未接话,沉吟片刻后,忽然道“有一种可能,此前我们都未想到”
谢咏和谢坚皆是面色微变,谢星阑道“或许,他不仅没有逃走,还自己来了京城。”
谢咏诧异道“可他为何来京城”
谢星阑指尖轻敲桌案,“说不好,此前的推断追踪无果,便只能换个方向,但近日城防格外严格,他没有路引,并不易进城。”
谢咏忙道“那去城外走访但城外如今聚集着上万灾民,他要是混在人群里,与其他人躲在一处,便如同大海捞针了。”
谢星阑正追查童谣来处,自然最清楚不过,他吩咐道“城外我自会留意,明日你先带人在城内暗访一遍,便以追查忤逆童谣为由。”
谢咏连忙应是。
翌日是大朝会,谢星阑未耽误多久便去歇下,至寅时过半起身,卯时二刻入宫门,待到了御殿,与众臣等了两炷香的时辰,也未见贞元帝驾临。
御殿金碧辉煌,亦肃穆阔达,文武百官依次静立,本不敢多言,但见天色快要大亮,阵阵私语声窃窃响了起来
朝中派系有别,与郑氏交好者,围到信国公郑明跃身边,与崔氏亲近者,则去找崔曜与崔慕之父子探问贞元帝龙体是否欠安,余下者则是以裴正清为首的世家清流,又或是寒门出身的纯臣、直臣,譬如方君然。
谢星阑目光扫过众人,亦敛眸未语。
就在议论声逐渐聒噪之时,御驾终于到了。
一阵山呼礼拜后,便见李玥扶着一脸病容的贞元帝上了御座,待众臣起身,贞元帝语声沙哑地问起了西北赈灾之事,赈灾议完,又说到城外设营赈济灾民,此事已交由崔慕之与李玥,数日过去,已初见成果,免不得有臣子对李玥恭维赞誉。
李玥初经朝政,站在首位上不甚习惯,一听夸赞自己,面上笑意顿展。
贞元帝见他如此藏不住喜怒,轻咳了两声道“五殿下年纪尚轻,还需历练,众卿不必待他如此宽容,等此番真能安抚好灾民,方才算是一功。”
殿内一默,齐声应和。这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站了出来,礼拜道“陛下,近日有几首童谣在城内城外广为流传,官府虽下了禁令,但似乎难已断绝,老臣还听闻,这童谣来处尚未查明,古时数朝,皆有天命降旨意于民间,化为歌谚流传,从而祸国的前车之鉴,老臣以为,此事不可轻忽”
贞元帝又咳起来,缓了缓才道“老太傅,那你说说,此事该如何办”
说话的老臣名叫易溟安,已年近七十,他贵为三朝元老,二十多年前,在贞元帝被立为太子之后任太子太傅之职,因此莫说其他臣子,便是贞元帝都对他恭敬有加。
易溟安哑声道“如今天灾四起,百姓死伤众多,坊间还生出忤逆乱国之歌谣,若非有心人故意为之,那便是天意在示警,老臣以为,是否应在开年之后,由陛下率领后妃、百官以及宗室,开太庙与祈宸宫,再请来天坛山的守陵道长,举行祭天大典,以此告慰上苍,也为受灾的百姓祈福。”
天坛山在京城以北,乃是大周帝陵所在,山上还有座大周开国时建下的道观,观内道士历代为大周先祖守灵,地位尊贵,但非天子有令,不可擅离。太庙则在皇城以东,供奉着大周先祖排位,祈宸宫与太庙挨着,只在极其盛大的祭天典礼之时才会开启。
话音落下,崔曜忍不住道“老太傅所言虽有理,但年后仍是冰天雪地,陛下龙体也抱恙,实在不宜劳顿,何不让钦天监在行祭祀礼便可”
易太傅摇头,“钦天监这几日不就在祭天酬神但前日、昨日又下了两场雪,京城如此,更莫要说禹州、丰州,倘若陛下龙体抱恙,那大可开春后再行大典,此番雪灾十年一遇,再加上那些不吉之言,绝不可轻慢。”
崔曜还想再说,贞元帝道“老太傅所言确有道理,开春后或有饥荒,正是祭拜先祖天神,以求护佑之时,如此,先令钦天监卜算吉日,再定仪程。”
见贞元帝应允,崔曜也不好再谏言,这时,易溟安又道“老臣还有一言,今岁灾祸四起,外还有南诏几国狼子野心,老臣恳切陛下早立储君,好安定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