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
饶是赵匡胤,忍不住叹服了。
他做不到,所以才更知道这有多让人敬佩。
李晓诗道“在湖南任职期,为了政治当地暴乱四起、贪官污吏横行,盗匪流窜的现状,辛弃疾给赵昚写道臣孤危一人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他用铁血手段,杀贪官、除污吏,整治,兴修水利、开办学校,开仓放粮,更是组建了让金人都忌惮不已的飞虎军,守护湖南安宁。只不过这个地方他没有待久,由于杀官建军等行为,他都又一次树立了重重敌人,调任令又来了,他被调去了另一个破败混乱的地方。”
李晓诗唉声叹气,“赵昚虽欣赏他,愿意保他,但大势所趋,他无力去重用辛弃疾,在官场的血雨腥风中保住辛弃疾就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而辛弃疾,在各调任中,虽颠沛流离,但走到哪里哪里就繁荣安定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一点始终没有变过。所以,在我现代,有人说辛弃疾是大宋救火员。”最后一句是有点调侃意味的,只是在这情况下说出来,难免让人听得难过。
这的一个有力的人,颠沛流离,尽心尽力,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承认甚至有可,无论他做再多,都注定得不到朝廷的信任。
多可悲啊。
“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罪名弹劾,在压力下赵昚把他免官了,虽还是按照原定职位发俸禄,但对于辛弃疾而言,这足以让他心灰意冷。辛弃疾来到南方二十余年,从未忘却心中抱负,一直在为国为做事,只落了个不得不隐退的结果。他一定难过。”
正在隐居中的辛弃疾闻言一哂,摇头苦笑。
李晓诗,表现得再成熟,终究还是小孩子啊。
哪有什难过不难过的呢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这事情,又如何用简单的两个字轻描淡写地概括呢
他买了地,置了产,办了田,自号稼轩,每日田赏景,有一番野趣。
只是
国太大,家太小。
个中闲愁,弯弯绕绕,不过赋与青山绿水而已。
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罢3
辛弃疾端酒自斟,却听李晓诗道“如果不是这,他为什会写下那首千古名篇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首词太磅礴,太豪迈,不是李晓诗这个年纪的少年人够读出其中韵味的,但却让辛弃疾听得怔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李晓诗字字掷地有声,仿佛一颗颗石子砸在了辛弃疾身,正中心尖“如果他不伤心,不难过,真的做到了陶渊怡自得的隐居、或者李白的阔达放犷,又怎会写出这的句子呢他还写男儿到
心如铁,这的他,怎可放得下贯穿一的抱负和理呢在他耳中,弓弦的声音都是乐声,他应该是做梦都回到战场和金人决一战的”
作出的淡被这轻飘飘的两个反问骤砸碎,辛弃疾怔过后,手指骤握紧,指节都泛了白。
是啊,怎忘。
他不是陶公,做不了太白。
他只是成为一个够阵杀敌的将军罢了。
何况就连散漫自由的太白会因为不得志而不快,他为何就不会
辛弃疾呼吸急促了几分,最终仰头满杯灌下,“铛”地将杯盏放回桌。
那可是做梦都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