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 农耕帝国6(7 / 9)

到清朝时期,

陈家的“鸭兵捕蝗”走向成熟,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九振,去安徽芜湖灭蝗,去各地灭蝗。

后来,陈经纶的五世孙、陈九振的弟弟陈世元写书金薯传习录治蝗传习录,开始正式推广华夏养鸭治蝗技术。

乾隆年间,陈世元80岁高龄在河南传播番薯的途中偶感风寒,病逝在任上。

可以说,哪怕是我们现代,吃番薯、使用鸭兵灭蝗时,都得感谢陈振龙这一家人,几世几代的研究和推广。

万历年间,年迈的陈振龙看着天幕,眼泪湿透了衣襟。

他想起了在菲律宾那些辛苦的日子,想起各种尝试带回番薯藤的方法,想起自己推广时的忐忑。

最终,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亲,天幕在说您”

年轻的陈经纶刚想拍拍父亲马屁,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天幕上。

“啊,天幕还在说我还有我的儿孙后代”

“好孩子,都是好孩子”陈振龙笑中带泪,非常欣慰,“没有辱没我陈家人的名声”

此时,广东吴川人林怀兰看着天幕嘟囔“我也从越南带回了番薯藤,在我们广东推广,天幕怎么不夸我”

说完他有些惆怅,“也不知道后世人还记不记得我。”

虎门人陈益淡定地看了一眼天幕,继续忙活手里的事。

他同样从越南带回番薯,也开始在家乡种植普及。

这样的好东西,谁不会想往家里带呢,不管是在越南还是菲律宾,再艰难也得带回来。

突然,天幕提到了二人的名字,两人顿时集体惊喜起来。

原来,后世还真记得他

除了陈振龙,吴川人林怀兰、虎门人陈益同样带回了番薯,在大明的不同位置开始普及,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华夏番薯之父”

后世为了纪念他们,为他们修建纪念馆、修陵墓和“先薯亭”

“海外的好东西真不少啊。”朱元璋看着玉米和番薯,都是如此的高产,甚至还有美味的优势,不得不庆幸有天幕在,他没真得实施海禁。

只是开了海禁,朝廷还没做什么,出海谋生的大明百姓自己就知道把好东西往家乡带,这就是华夏人的本能。

好东西带回家乡,然后造福父老乡亲。

有能力之后,又开始往周边传播,造福整个国家,造福华夏所有的子孙后代。

朱元璋欣慰地点点头,再看自己那么多儿子,突然眼神嫌弃百姓都知道把好东西往家里带,这群废物儿子们,只会往家里带麻烦

儿子们

父皇的眼神怎么又开始杀气腾腾了,又哪里惹他生气了

玉米和甘薯的高产量不必说,为什么要加上花生呢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此之前只

有大豆和芝麻可以榨油,但是这二者都不可以生食,加工对于百姓来说费钱费力

最新小说: 状元的锦鲤妻 爷的王妃,本王爷自己宠 去灭诡啊,盯我一个学生干嘛 超神学院之菜鸟每天都想退休 影视剧中的王牌特工 高达SEED之最后的归宿 综影视从安陵容重生开始 东北天城之礼铁祝 民国江湖二十年 斩神:变身魅魔,他们追着我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