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司马迁认为“布艺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
他认为商人的活动不仅不会损坏国计民生,还能带动国家经济繁荣,在这一方面比较开明,也或许正因为这样,会在史记里单独为商家学派作传记。
同时,也有局限的一部分。
晁错在主张“重本抑末”的同时,还提出要“废钱”“废银”,“以粟为赏罚”,相当于要求废除货币,再次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非常夸张;
还有过分夸大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干预商业发展的功能认为国家可以令市场物价暴涨或者暴跌,没有市场经济的观念,以为一切都可以由朝廷操控。
经济的开明,古人可能不知道多重要,但是我们现代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能深刻感受到。
此外,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讲述其中的道理。
大家应该听说过经济学里的“鲶鱼效应”,这里我再次讲述一下鲶鱼效应的故事。
相传,北欧的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
渔民从大西洋捕捞活沙丁鱼回港,运到市场上能卖出比死鱼更高的价格,但是运输途中,总是有大部分沙丁鱼在中途窒息而死。
一位皮肤被晒得黑黝黝的渔民做完交易,在港口上溜达着,看到了熟人,跑过去看对方渔船上的收成,顺口夸道“收成不错啊,这么多沙丁鱼,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年轻的金发渔民却直摇头,一边弯腰把船仓里的死鱼捡到鱼筐里,一边心疼地说道“不行,损耗太大了,死了好多。”
黑皮肤渔民想起了自己的死鱼,心情也沉重了起来“上一次你死了多少”
“十分之三。”
“可惜了,上个月沙丁鱼价格可高。”
“是啊,我辛辛苦苦海上漂个把月,结果全死在没有风浪的回程途中,太心疼了。”
“没办法,这损耗谁也避免不了,真希望谁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两个老熟人一边说,黑皮肤的渔民顺势上来帮忙一起把死鱼和活鱼分开,捡到最后,看着箩筐里的死鱼,再看看还活着的沙丁鱼,黑皮肤渔民沉默了这还叫死的多
还有忙完手里的活过来帮忙的渔民也看到了
“哎,你这船鱼怎么活了怎么多,你做什么了”
原本看到表面的死鱼以为很多,最后一统计发现比往日死的沙丁鱼杀太多的金发渔民此时也一脸懵“我也
不知道啊”
直到黑皮肤渔民看到其中一条很醒目的不同的鱼,把鲶鱼抓起来“这不是鲶鱼吗你抓鲶鱼干嘛”
“不小心抓到的。”金发渔民突然惨叫起来,“我的上帝鲶鱼不会吃了我的沙丁鱼吧,这吃的哪里是鱼,是我的金币”
黑皮肤渔民想得更多“等等,你说,会不会是鲶鱼让沙丁鱼活下来”
金发渔民摇头“不可能,鲶鱼吃沙丁鱼,二者是天敌,怎么可能帮沙丁鱼活下来。”
黑皮肤渔民坚持道“下次再试试就知道了。”
说着是下次试试,到下次,黑皮肤渔民真得故意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了鲶鱼。
哪怕鲶鱼如同老鼠进了米缸,兴奋地在鱼槽里到处追着沙丁鱼大吃特吃,渔民也强忍着想口下夺鱼的想法,撑到了渔港。
当抵达渔港,渔民迫不及待呼朋唤友一起来看还活着的沙丁鱼,一经统计,齐齐惊喜
“还真是如此”
“因为有了天敌,沙丁鱼没有懒洋洋的不动,一直四处躲避游动,反而活着回到了渔港”
虽然目前才只有一次实验,后面其他渔民也跟着开始尝试,发现真得有用,于是渔民们齐齐高兴起来“总算找到了办法多谢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