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跨度非常大。
从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到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华夏祖先早已在上完年前开始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仅出现了独立的美术、音乐它们通常是伴随着祭祀和劳动产生的,还有了口头文学。
伏羲氏的“网罟之歌”,神农氏的“丰年之咏”“扶犁之歌”,伊耆氏的蜡辞和弹歌。
还有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
“吾人苦兮,水深深。网罟设兮,水不深。
吾人苦兮,山幽幽。网罟设兮,山不幽。”
唐朝诗人元结念出自己比较熟悉的两句网罟。
元结正在与友人一起品茶看天幕,听到这里瞬间看向元结“次山,这不是你诗歌补乐歌十首里的吗”
元结摇摇头“这是我从民间听到的民歌,相传是伏羲氏所作,狩猎劳作时创作的。”
友人有些失望“可惜,天幕没提到你。”
元结却微微一笑“现在还早,还没到大唐,不一定没我。”
友人顿时来了信心“没错,大唐文人辈出,等到了天幕说唐朝,没准你我一人都天幕上有名”
这一说,一桌人都高兴起来,痛饮三杯清茶,一片其乐融融。
我们后世根据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能推断,大概是在殷商时期,华夏散文已经有了雏形。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以及易经中记载的卜筮之用的卦、爻辞,已经能见证散文的形成过程。
天幕放出一系列的甲骨文、金文,大部分人看得是一脸茫然。
自从天幕宣传了各种知识文化,各个朝代的百姓都发现了识字的重要性,开始想方设法去学习认字。
朝廷开始设立各种粉壁宣传农业措施、政治法令,还有各种草市、集市、医学交流会议等,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时候,越是不识字就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原本口口相传的经验也显得不够了,必须要写下来,都想着能传世,能传给后人。
在刚开始学写字的大秦,庶民接受到的挑战是最大的,他们看着天幕上的一个个字,每个看起来都是互不相识。
小孩童言无忌嘻嘻笑“好像我乱画的画”
匠人看看自己手下的墨斗、刀斧、木板,再看看天上的复杂的文字,只觉得识字比自己做过的最难的家具还要复杂“奇奇怪怪的符号,这学写字这么难的吗”
“你看,旁边做了解释,我大秦的文字叫做小篆。”说完,农人哀嚎,看着小篆复杂的笔画,越发感受到学习认字的艰难,“小篆也很难”
今天的古人,也在感受学习的辛苦。
今天特意提一部书籍,尚书。
天幕放出尚书的内容,作为儒家必
学的经典,古人都很熟悉,听到天幕讲解,也都很期待。
尚书,作为华夏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记载了古史,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华夏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但这些散文,用古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