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延昌找到了一种盐生植物,让人送往嘉峪关,身边护卫力量减少,就被马匪给围了。
马匪求财不求命,李成梁得知消息后,让马匪这条道上的虎爷出面,把人保下来了,虎爷是投靠李成梁的马匪之一,算是招安了,原名马三虎,在道上颇有威望。
马三虎把人赎了回来,李成梁并没有发作,倒是马匪们炸了锅,直接把劫了柯延昌的马匪窝给端了。
马匪们不这么干,李成梁就要把所有的马匪窝都端了。
朱翊钧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柯延昌不让人上报,是他觉得这不算什么大事,出门在外,遇到什么危险,都不算稀奇,为了这点小事,惊动圣上,责问地方官员,会给柯延昌以后的出行带来些困难。
“该死的马匪!”朱翊钧恶狠狠的骂了一句,他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就不能这么善罢甘休。
大明在西域拥有宁远侯坐镇的武装力量,这些马匪成了大明重开西域路上的绊脚石,那就碾碎他们就是了。
朱翊钧立刻让李佑恭下章宁远侯,这些马匪,应剿尽剿,用他们的人头,为营造安宁西域出一份力。
柯延昌说了很多西域的情况,和大明士大夫想的不一样,西域上到国主、万户贵族,下到百姓,竭诚欢迎大明王朝前去王化。
因为按照西域人的经验,中原王朝来了,青天就有了,日子就会安稳下来。
只要中原人一来,就有西域人支持中原人建立统治,甚至在西域有句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
两汉交际时候,西域和中原断绝了联系,光武帝再建东汉,国力有限,没有重开西域都护府的打算,西域被匈奴统治,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可谓是人神共弃。
在西域诸国反复上奏请命的情况下,定远侯班超再通西域,经营三十年,给西域带来了安定和繁荣。
到了唐末,西域再次和中原断绝了联系,一直到南北两宋交际的时候,辽国的耶律大石跑到了西域建立了西辽,也获得了西域人的拥戴,并且耶律大石干的很不错,把西域经营的极好。
对于西域人而言,中原大皇帝派去的人是可信的,他们不太相信从其他方向来的人,这些统治者,只能带来动乱和杀戮。
西域这块地方,自古以来被四面八方的统治者征服过,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吐蕃,西方的波斯、帖木儿,这些统治者,一个比一个残暴,一个比一个抽象。
只有来自中原的统治者,会推广农业技术,会兴修水利,会调解西域诸多邦国之间的矛盾,结束征战。
班超当年留下的穿井、坎儿井技术,依旧庇护着所有的西域人。
而且和皇帝、士大夫想的完全不同,西域是个农耕区,而非游牧区,每年依靠雪山融水、地下水发展出绿洲耕地,农耕区域的百姓,自然更加趋向于农耕的中原王朝。
就是天山以北的放牧区域,当地人也会种点什么,而不是随水而栖,随时令迁徙,过的是定牧生活,他们对迁徙并不认可,当然,这世界上,也没人愿意当流浪汉。
李成梁营造铁门关和温泉关,就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和拥戴,因为李成梁干的事儿,似乎和班超没什么不同,垦荒、兴修水利、营造关隘防止入侵、调解各方矛盾,停止杀伐。
当然,绝不是说没有死硬分子,需要使用武力的时候,李成梁从不吝啬就是了。
柯延昌的意思是,重开西域,比朝廷预想的要简单一些,至少是有很强大的民意基础和历史惯性,百姓并不抵触汉人前来建立统治,有了这个前提,很多事情,做起来就简单多了。
温泉关营造之后,大明朝廷就可以再设西域都护府,而李成梁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西域大都护了,李成梁虽然这个年纪了,但还是很想建功立业,最起码把自家的爵位,再上走一走,升为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