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航母造得越大,配置官兵就越多,但是综合看,1艘大而全的航母所需要的官兵肯定比2艘小点的航母少,而且掩护1艘大航母需要的护航战舰也更少,即大航母对人员的需求反到少得多。
关键还有,把航母造得更大一些,也是时代的需求。
这里,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搞的第二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这次变革同样由舰载机开始,即舰载机性能的提升,要求海军必须建造性能更好的搭载平台。
在新历120年之前,超音速时代就已到来。
可惜的是,海军再一次落伍。
到新历121年,也就是“陈炳勋”号建成交付,帝国海军航空兵才进入超音速时代,当时只有“陈炳勋”级能够搭载帝国海军装备的超音速舰载战斗机,其他的航母,都因为飞行甲板尺寸太小,或者是弹射器的功率不够,或者是机库高度太低,都没法搭载与运作这种新式舰载战斗机。
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小型舰载机具备了超音速飞行能力,海军的其他航母才具备搭载超音速舰载战斗机的能力。
只是,“陈炳勋”级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
帝国海军在这个时候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着重强调了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质。
性能强大的“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就是这次改革的物质基础。
因为尺寸更大,而且充分借鉴了前面几级大型航母,特别是“帝都”级的经验教训,所以“陈炳勋”级依靠8万吨的满载排水量,获得了在当时看来无与伦比的性能,比如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往简单说,“陈炳勋”级其实是化繁为简,让帝国海军重新回到了老路上。
1艘“陈炳勋”级搭载的90多架舰载机,就能应付一场低烈度战争,没有必要编入其他“平顶船”。
如果是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就让2艘或3艘“陈炳勋”级组成特混舰队。
当然,这还跟性能先进的舰载战斗机有关。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战-6”。
“战-6”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第一种多用途舰载机,第一种两倍音速舰载机与第一种双座舰载战斗机,还是第一种多用途战斗机,第一种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同时代空军战斗机的舰载机!
“战-6”极大的简化了舰载航空兵的编制体系。
在此之前,1个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需要5种作战飞机,有“战-6”之后,一下就减少到了3种。
如果不是海军强调远程打击能力,而“战-6”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作战半径比重型舰载攻击机短了一大截,甚至能够取代“攻-5”,让帝国海军在30年前就把舰载作战飞机减少到2种。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一直在努力减少舰载机的种类,因为这是提高舰载航空兵作战效率与降低后勤负担的不二之选。
可惜的是,即便过了30年,航母依然要搭载3种作战飞机。
因为性能极为出色,所以“战-6”不止是统治了帝国海军的航母甲板,还夺走了一直属于空军的出口市场。
在停产前,“战-6”总共生产了5000多架,其中约3000架用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