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航母的攻击力,才有了各司其职,而且数量众多的护航战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航母战斗群。
正是如此,梁夏海军的航母,只配备了基本的近程防空系统,仅具有自卫防空能力。
在失去防空战舰的掩护之后,航母十分的脆弱,面对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肯定是无能为力。
至于其他护航战舰,哪怕具有一定的防空能力,也无法跟防空巡洋舰相提并论。
那艘航母在遭到攻击后,肯定是凶多吉少。
哪怕“鱼叉”威力还不够大,没办法击沉航母,也肯定能够重创航母。
不过,那只是1艘航母。
在此之前,史密斯就强调过,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已经根据情况对舰载航空兵的配置做了调整,增加了重型战斗机的数量。按照史密斯做的推测,“战-9B”的数量很有可能比平时增加了一倍。
不然的话,在之前几天里面,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也不可能派出那么多的战斗机。
果真如此,那么另外一艘超级航母也搭载了40多架战斗机,而且这些战斗机很有可能都已升空。
显然,这不是闹着玩的小事。
在舰载预警机,以及战舰支持下,这些战斗机不但能拦截即将杀到的轰炸机群,还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为梁夏空军的轰炸机提供掩护,也就有希望在反击行动当中消灭第51特混舰队。
只是,那艘航母到底在哪里?
斯塔克很头痛,只是现在急也没有用。
首轮攻击已经结束,而且损失并不小。参与进攻的24架F-14B,只飞回来了11架。相对的,攻击机遭受的损失更惨重,总共72架A-6D,返航的仅22架,而且其中的6架还遭受了重创。
虽然还有几十架F/A-18可用,但是考虑到F/A-18在挂上反舰导弹之后的作战半径还不到1000千米,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距离接近1500千米,第51特混舰队在事实上已经丧失了攻击能力。
只是,这还不是斯塔克面对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F-14B在护航作战当中损失惨重,引发的结果就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第51特混舰队没有足够的战斗机可用。
显然,在做计划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会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
从部署看,斯塔克其实是想用完成了护航任务的那些F-14B来填补舰队的防空漏洞,也就是在派出了第二批战斗机之后,由这些返回的F-14B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确保能够顶住随时可能到来的攻击。
哪怕只是重点盯防两个方向,也需要16架F-14B。
考虑到梁夏空军用20架轰炸机对付运输船队,即便误将其当成登陆舰队,也肯定会动用更多的轰炸机对付第51特混舰队。
如此一来,至少要保留24架F-14B,每艘航母各保留8架。
其实,这也是首轮攻击护航战斗机的总数。
虽然斯塔克知道会遭受损失,也做了一些准备,比如每艘航母各留下了4架战斗机,但是跟实际遭受的损失比,他的预估明显是过于乐观。在返航的这11架F-14B战斗机中,只有3架能重新升空。另外的8架,有5架受损,肯定没办法出动,剩下的3架也要用几个小时更换发动机。
也就是说,除掉用来掩护轰炸机的战斗机之外,可用的F-14B仅仅只有15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