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得掩护舰载攻击机,在很多时候还被召唤去掩护空军的作战飞机,甚至伴随轰炸机作战。
任何时候,都会有几架“攻-6CZ”在战场上空徘徊,而“攻-6CZ”也由此成为出动频率最高的舰载机。
按照波沙湾战争的经验,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都需要12架电子攻击机。
可惜的是,在短期之内,不但没有那么多的电子攻击机可用,在航母上也没有更多的空间来支持额外的电子攻击机。
不是没法停放,而是没法提供必要的维护保障。
前面已经提到,电子攻击机对维护保障有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子设备需要频繁的进行检修。
因为电子设备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所以维护工作必须在机库里面进行。
别说大型航母,即便是超级航母,也只是在机库前后各设有一座维修车间,能够对精密设备进行维护检修。
显然,需要进车间维护的不止电子攻击机。
在大部分时候,维修车间都是用来对雷达、发动机、数据链等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
不说别的,只是给几十架舰载机的发动机进行维护,就需要大量时间,准确说是占用大量的车间时间。
那么,可以用来维护电子攻击机的时间就不会太多。
正是如此,1艘航母搭载8架电子攻击机,就已经是极限了。
其实,梁夏海军早就认识到了电子攻击机不足所产生的问题。
只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太容易。
关键,其实是技术。
按照梁夏海军做的规划,或者说是想出的办法,其实是通过技术手段,让电子攻击机不再那么的特殊。
道理也很简单,所有的电子攻击机都是以攻击机为平台,只是通过装备与挂载专门的电子战设备,并且安排电子战军官操作,获得了强大的电子战性能,而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攻击机。
电子攻击机如此的复杂,关键是技术不够先进。
如果技术足够先进,那就不需要专门的电子战设备,也不用,或者说减少电子战军官的人数。
其实,相关的先进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比如梁夏空军为“战-20”研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测试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强大的电子战能力,除了能以被动工作的方式模仿电子侦查设备之外,还能够通过相位控制,对敌方的雷达进行压制式干扰。
此外,自动化技术,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在军事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让操作电子设备变得不再那么复杂,也就能够用1名电子战军官来完成过去需要2名,甚至3名电子战军官才能够完成的操作。
正是如此,梁夏海军的下一代电子攻击机,跟舰载攻击机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
简单的说,通过更换少数必要的机载设备,使用相关的火控软件,并且挂载与使用专门的电子战吊舱,“攻-12”的双座型就能够执行电子攻击任务。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在内部弹舱携带反辐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