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个问题,纽兰海军采用编队战术来弥补。
简单的说,就是用其他战舰,比如用通用驱逐舰为防空巡洋舰提供近距离防空掩护,从而让防空巡洋舰能够专心于远程防空作战。
为此,在防空巡洋舰的附近,通常都有1艘驱逐舰。
只是,这次是例外。
“邦克”号在执行突前警戒任务,主要就是配合预警机,而且航母战斗群就在其后方大约50千米处。
也就是说,在“邦克”号附近没有驱逐舰。
离得最近的2艘驱逐舰,分别在“纽兰”号与“小鹰”号的附近,配合另外2艘防空巡洋舰作战。
其实,第51特混舰队的驱逐舰本来就不够用。
不要忘了,掩护运输船队撤退的那4艘“基德”级就来自夕落洋舰队,而且之前编在第51特混舰队里面!
受此影响,第51特混舰队只剩下了4艘“斯普”级驱逐舰。
除掉留下来掩护航母的2艘,另外2艘分别在航线的左前方与右前方,负责驱离埋伏在航线附近的敌潜艇。
其实,这才是驱逐舰的本质工作。
总而言之,“邦克”号在发射了30多枚“标准2”之后,就只能依靠安装在前烟囱两侧的2门“密集阵”近防炮对付来袭的反舰导弹。
当然,还有前后两门5英寸舰炮。
至于结果,自然是不用多说。
虽然在战斗里明确提到,“邦克”号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哪怕在被雨点般的反舰导弹淹没的时候,主炮与近防炮都还在朝来袭的导弹开火,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依然没能避免战沉的结果。
也就在3点半左右,“邦克”号在大爆炸当中沉没。
按照第52特混舰队发来的战报,袭击“邦克”号的是1支舰攻大队,至少24架重型舰载攻击机。
按照每架挂在4枚反舰导弹计算,那是足足96枚!
显然,就算加上一艘驱逐舰,也顶不住这么多反舰导弹。
当然,战斗并没有结束。
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拥有3艘航母,如果1艘航母出动一支重型舰载攻击机大队,就还有2支机群。
这显然不需要猜测。
在3点35分左右,位于编队北面的“小鹰”号航母战斗群首先遭到攻击。
与“邦克”号的遭遇几乎是如出一辙,在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之下,一支重型舰载攻击机大队突击了“小鹰”号航母。
关键就是,这些攻击机依然是在超低空投射的导弹,没有给防空巡洋舰开火的机会。
不同的是,攻击机群没有在护航战舰身上浪费弹药。
近百枚反舰导弹全都射向了航母!
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