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就是,在白华伟做出迎战决定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与突前那支纽兰舰队的距离就在1500千米左右。
如此一来,也就只需要快速航行几个小时,就能把距离缩短到1000千米以内。
虽然重型战斗机与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都超过1500千米,但是考虑到作战效率,特别是派预警机参与进攻作战行动,以及让护航战斗机全程掩护攻击机作战,就得把作战半径控制在1000千米以内。
面对强大的第51特混舰队,白华伟不敢大意。
缩短交战距离,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发起攻击之前暴露行踪,然后遭到纽兰空军的打击。
针对这个问题,江文龙提出了一办法,尽量靠近霍瓦依群岛。
不止为了获得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还可以跟岸基航空兵协同作战,利用岸基航空兵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
至于具体战术,其实非常的简单。
在找到敌舰队之后,就让岸基航空兵把增援的战斗机派过来,确保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在派出攻击机群之后,依然有足够多的战斗机来执行舰队防空任务,不至于因为没有战斗机可用而疏于防范。
关键还有,能借此机会调整舰载航空兵的兵力组成。
不要忘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一直担负的攻击任务,三艘航母都只搭载了一个大队的重型战斗机。在派出了护航战斗机之后,留下来执行防空任务的战斗机肯定不会太多,未必能够顶住纽兰空军的进攻。
按照白华伟的安排,岸基航空兵向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增派3个大队的“战-9B”。
为此,完成了首轮攻击任务的重型攻击机都将飞往霍瓦依群岛东部的岛屿,并且在那边等待新的命令。至于护航战斗机,如果在战斗中消耗了太多燃油,没办法返航,就与攻击机群一同前往霍瓦依群岛,并且在霍努岛的北面进行空中加油,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返回第四十一特混舰队。
确实有点麻烦,只不过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正是如此,在13日天亮前,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才派出第二批侦察机,还安排了电子攻击机提供协助。
具体战术,也就是让前出的侦察机在低空飞行,由电子攻击机在后方指引。在电子攻击机确定了敌舰的大致方向后,再让侦察机前去探查。这么做,不但能提高侦查效率,还能降低侦察机的损失率。
为了找到纽兰舰队,在上午连续派出了2批侦察机,还出动了全部电子攻击机。
可惜的是,纽兰舰队的防空网简直是密不透风。
折腾一个上午,都没有能够找到纽兰战舰。
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做这番部署的时候,没有人指望能够找到纽兰舰队,毕竟在目的不够明确的情况下,无法出动战斗机为侦察机提供掩护。让侦察机去突破敌人的外围防空网,不但要遭受很惨重的损失,也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舰队的防空网能向外延伸数百千米,显然无法当成发起攻击的依据。
其实,在往年的舰队演习中,该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摸索了十几年,帝国海军都没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也就只能放弃传统的侦查战术,采用全新的战术理论。
往简单说,也就是由直接侦查转变为间接侦查。
这里,还涉及反舰手段。
以反舰导弹为主的战斗当中,不再要求作战飞机逼近敌舰队,更不需要飞到敌舰的上空投掷弹药,可以在上百千米,甚至是数百千米之外发起攻击,而且需要的也只是敌舰所在的大致方位。
如此一来,也就能够通过敌舰队外围防空网的边界,准确说是边界的变动情况,对敌舰队的活动情况做出一个大致判断。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也就能够推测出敌舰队大致所在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