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仍然不够精确,也能够为战术侦查提供很大的帮助。
说得简单一点,只要能确定敌舰队的大致方位,缩小到一个比较小的区域之内,就能安排战斗机为侦察机护航。
为了提高侦查效率,帝国海军还开创性的使用了电子攻击机。
在标准的侦查战术当中,由4到8架“战-9B”组成的战斗机编队在前方突击,由2架“攻-5CZ”组成的侦查编队跟在后面,通过截获敌方防空战舰发出的电磁信号,来获取敌舰队的位置信息。
在历年的舰队演习当中,帝国海军还总结出一套与之相关的攻击战术。
让攻击机群紧跟在侦察机的后面,确保在侦察机发现敌舰队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发起进攻。
按照新的侦查战术,找到敌舰队的概率几乎为百分之百。
关键还有,能够省下护航战斗机,也就是让跟随侦察机活动的战斗机执行护航任务,从而提高攻击机群的突防概率。
当然,该战术并非十全十美。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得安排预警机在前方指挥,尤其是协调各机群的行动。
如此一来,就对作战半径产生了限制。
如果是一场纯粹的舰队决战,附近没有帝国海军的军事基地,那就必须把作战半径限制在1000千米以内,不然就得让预警机的飞行员做好单程飞行的准备。如果有基地依靠,自然是另当别论。
哪怕无法飞到基地降落,也能在离基地尽可能近的地方迫降。
要说的话,这是必须承受的损失。
正是如此,在13日的中午,已经能够确定纽兰舰队的大致活动范围,并且在下午发起进攻。
至于攻击战术,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艘航母,各出动一支攻击机群,率先出动的24架护航战斗机统一行动,掩护执行侦查任务的电子攻击机突破敌舰队的防空网。此后出动的三支攻击机群,将在后出动的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攻击纽兰舰队的三艘航母。除了必须干掉的防空战舰,在击沉航母之前不得攻击其他战舰。
当然,具体战术分配由实际情况决定。
在下午1点30分左右,随着预警机升空,攻击行动开始了。
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出动的预警机不是1架,是足足6架,其中的3架突前,另外3架则充当备份。
当然,冲在最前面的其实就只有1架,另外2架在后方负责协调。
相对而言,指挥协调要比引导战斗机作战更加复杂,毕竟参与攻击行动的作战飞机实在是太多了。
有趣的是,白华伟并没想过要借助空军的帮助。
不是说白华伟有信心能够一举消灭第51特混舰队,是不想耽搁时间,即纽兰舰队同样在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以当时的情况,完全有理由相信,斯塔克会让第52特混舰队派遣战斗机提供掩护。
关键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
在遭到两轮打击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2艘超级航母都遭到了重创,“刘向真”号的情况非常糟糕,很有可能在返航途中沉没,而另外一艘,也就是“唐圣贤”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能返回后方基地,也需要用几个月时间进行大修,肯定没办法在短期内恢复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