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在东望洋方向上,至少需要用2年时间进行部署调整,然后才有望发起战略进攻。前期的进攻行动,以攻打岛屿为主,投入的作战力量不会太多,现有的特混舰队已经足够。再说了,纽兰海军已经被击溃,短期内难以构成威胁,舰队决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帝国海军在近期的主要战场其实是在梵炎洋。
简单的说,也就是支持南方次大陆那边的作战行动,包括封锁梵罗国,阻止纽兰共和国为其提供军事援助。
因为帝国海军在梵炎洋上有很多军事基地,比如在梵炎洋中心位置的迪戈基地,所以对帝国海军来说,面向梵炎洋作战,对舰队的要求反到不太大,主要依靠岸基航空兵,以及掩护运输船队的护航舰队。
从这个角度看,帝国海军最紧缺的其实是用于护航作战的“替代型航母”。
正是如此,在“替代型航母”大批量建造之时,“增强型航母”迟迟没有上马。
不过,这并非坏事。
等到帝国海军需要“增强型航母”的时候,高强度合金钢的产能提升了十几倍,不再需要为建造材料犯愁。
关键还有,建造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
当然,帝国海军也对“增强型航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往简单说,也就是以中型航母的吨位,获得相当于超级航母60%的战斗力,填补大型航母不足产生的空缺。
显然,帝国海军把“增强型航母”当成了大型航母的替代品。
其实,这也是必然结果。
道理也很简单:超级航母太昂贵,不但没法大批量建造,巨额的维持费用也让帝国海军难堪重负。
哪怕是在战争时期,帝国海军也不可能无限制扩充舰队规模。
再说,并非任何战斗都需要出动超级航母。
至于大型航母,效费比显然不够理想。
比如,“陈炳勋”级的建造成本大约是“薛远征”级的80%,而在高强度战斗当中的作战效率仅相当于“薛远征”级的65%。关键是,在低强度战斗中,“陈炳勋”级的效费比不比“薛远征”级高多少。
换句话说,大型航母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此外,在“陈炳勋”级之后,帝国海军没再建造过大型航母。
显然,只是重新设计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大型航母并不是理想选择,完全没有效费比可言。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调整了“增强型航母”的性能指标,要求用6万吨的舰体,获得相当于超级航母60%的战斗力。
显然,这个要求一点都不低。
简单的说,也就是保持“陈炳勋”级90%的战斗力,排水量降低24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