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缺乏载重卡车,所以梵罗陆军的装甲部队几乎没有战场机动能力。
换个角度,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梵罗陆军的编制体系与战术思想才会如此的老旧!
至于步兵部队,连机械化都没有实现,拿什么谈机动能力呢?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梵罗陆军所依托的“大纵深防御战略”不过是个幌子,根本就没有实际价值。
“大纵深防御战略”的精髓,显然不在字面上,而是实施防御的具体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在依靠梯次部署的防御阵地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在消耗掉敌人的进攻锐气之后,出动部署在防线后方的预备队,发起犀利的反击,通过快速穿插围歼陷于阵地苦战之中的敌军。
具备强大战场机动能力的预备队才是“大纵深防御战略”的关键力量。
显然,梵罗陆军缺少的就是进行大范围快速机动的能力。
其实,这也是丁镇南看重的地方,并且坚持在巴铁南部地区用兵,把该方向当战略突破口的关键所在。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能够突破梵罗军队的边境防线,而且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让进攻部队保持足够快的推进速度,就有很大的把握抢在梵罗陆军完成部署调整之前,实现大纵深突破。
只是,进攻方也要面对交通条件恶劣,后勤保障难以跟上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按照新军事学说进行军事改革的意义所在。
按照传统军事理论,比如机械化时代的闪击战理论,进攻肯定得依托道路,而且最好是铁路,装甲部队必须沿道路推进,充分利用道路提供的运输能力,因此进攻与防御全都围绕着交通线进行。
要说的话,离开了道路,机械化部队就没法打仗了。
由丁镇南提出的新军事学说,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即在不依托,或者尽量少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能够突破敌人的防线,从而让部队获得更大的战术灵活性,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作战。
如果能在任何地点发起进攻,进攻方就能掌握绝对的主动权。
受到兵力限制,在防线拉长之后,防御方必然要面对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无法照顾到每个地点。
至于战术,也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对后勤保障的依赖。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没有在兵力上做文章,而且坚持让参战部队进行编制调整,通过减少主战装备来提高机动能力。
具体而言,也就是以空中突击为主要进攻方式。
为此,只是增派给第7装甲师的通用运输直升机就超过了500架,而且最终很可能会达到800架。
不过,关键其实是进攻战术。
要说的话,这也是难点所在。
完全依靠陆军,以及空军战术航空兵,哪怕拥有足够多的直升机,也没办法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
随着进攻部队向前推进,补给线延长,直升机的运输效率必然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