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法采购足够多的主战装备,所以帝国陆军只能想别的办法,比如设法延长主战装备的服役时间。
此外,就是把这些“半退役”的主战装备以封存方式存放在前沿基地。
还是拿主战坦克来进行对比,除掉援助与出售给友好国家的之外,所有退役的ZT-80都在进行必要的处理之后,放置于西北与南部战区的几处前沿基地,在巴铁北部,位于伊堡西边的白沙基地的地下仓库里面就有600辆。只需要做简单的处理,这些坦克就能够达到服役状态,交付给作战部队使用。
600辆坦克能装备2个机械化步兵师,或者4个机步旅。
其他主战装备也是如此。
此外就是,封存的退役装备,大多储存在南方战区,而现役主战装备,主要配属给西北战区。
当然,原因也很好理解。
西北战区直接面向西陆集团,不管是迢曼陆军,还是西骆沙陆军,都拥有很先进的主战装备,比如说T-80与“豹”2系列主战坦克,兵力也非常充足,战斗力不容小觑,必须得小心应付。
相对而言,梵罗陆军明显差得多。
别看梵罗陆军有上百万常备兵力,数百万预备役与民兵,在战时能动员上千万,甚至更多的作战人员,可是在主要装备方面,梵罗陆军是名副其实的万国牌,在很多方面还比不上巴铁陆军。
仍然用主战坦克来说事。
梵罗陆军的主战坦克分成了西骆沙与纽兰两个派系。
前者的代表是大约2000辆T-72,其中的500辆为直接进口,另外1000辆为进口零件之后在本土坦克厂组装,剩下的500辆则是按照许可证生产,至今都在以每年300辆的速度生产。
这些坦克的战斗力,也就那个样。
虽然按照可靠情报,在直接进口的500辆当中,有部分是西骆沙自用的B型,跟出口的猴版有明显区别,性能并没有缩水,但是其他的1500辆肯定都是猴版,性能远远比不上西骆沙自用的型号。
关键还有,梵罗陆军肯定没有获得新式穿甲弹。
如果使用出口型穿甲弹,哪怕坦克炮没有缩水,威力也无法保证。
在波沙湾那边,伊军的T-72在通常的交战距离上,没办法打穿ZT-99B的正面装甲。按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就算把交战距离缩短到500米,也需要足够好的运气,伊军的T-72才能使用出口型穿甲弹打穿ZT-99B的车体正面装甲。面对更厚的炮塔正面装甲,出口型穿甲弹全射程无法洞穿。
当然,T-72的最大优势,也就是价格便宜。
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成为梵罗陆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主战坦克。
至于后者,除了直接从纽兰共和国进口的几百辆M1A1之外,也就是以M1为基础,根据梵罗国的国情设计的“阿琼”,以及按M1A1的标准进行改进,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的“阿琼”2。
只是,这3种主战坦克的数量都不多。
梵罗陆军到底装备了多少辆M1A1,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
在M1问世之后不久,梵罗陆军就从纽兰共和国引进了一批,只是实际的接受数量比合同数量少得多,不到100辆。
道理也很简单,在正式装备之后,梵罗陆军就发现,其105毫米线膛炮的威力偏低,根本无法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摧毁敌人的坦克,即便采购最新式的穿甲弹,也无法对付在服役期间遇到的新式坦克。
为此,后面的批次全都更换成配备120毫米滑膛炮的M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