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远程防空警戒雷达就不是“攻-11A”的强项,要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会安排武装直升机对付伊军的远程警戒雷达,让陆军航空兵打响波沙湾战争的第一枪,却没动用隐身攻击机。
这次的情况也一样。
就算远程警戒雷达受工作波长的影响,哪怕探测到了隐身攻击机,也未必能够获得准确数据,比如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无法直接引导防空战斗机前去拦截,不过可以及时的发出防空警报,让承担要地防空的野战防空部队能部署到位,而且采取有效的战术,就能够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其实,在帝国空军组织的对抗演习中,野战防空部队早已经证明,提高防空系统的战场机动性能,特别是火控雷达的战术灵活性,能够把拦截隐身攻击机的作战效率提高数倍,大幅度削弱隐身攻击机的突防能力。
一台部署在飞行路线附近的火控雷达,就能够让“攻-11A”折戟沉沙。
显然,了解这套战术的,不止是帝国空军,还包括纽兰空军。
原因就是,代号“夜鹰”的F-117A在数年前就已正式入列,纽兰空军也由此成为了第二支获得隐身攻击机的空中力量。通过F-117A隐身战斗机,纽兰空军肯定掌握了对付隐身攻击机的战术。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特里凡的那部远程警戒雷达在3年前,也就是F-117A正式服役之后不久,进行了一次技术升级,而且由纽兰空军承担全部工程,在完成之后没有发布任何消息,甚至没有让梵罗空军承担相关费用。
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消息,此次改进与探测隐身目标有关。
主要就是,这部雷达离帝国本土,以及主要的海外军事基地最近,也就最有可能探测到帝国空军的隐身攻击机。
换句话说,如果纽兰空军想要获取“攻-11A”的第一手性能数据,就得充分利用部署在特里凡的远程警戒雷达。要不然,纽兰空军没有任何理由自己掏腰包,为梵罗空军升级并不算落后的雷达。
此外还有,该雷达一直是由纽兰空军提供维护服务。
关键还有,特里凡有3座由纽兰军队控制,或者是与梵罗军队共用的军事基地,都有可能部署了野战防空系统。
正是如此,在首轮突击行动当中,帝国空军才没出动隐身攻击机。
安排战略轰炸机打头阵,至少能够保证作战平台的安全。
为了摧毁那座远程警戒雷达,帝国空军出动了一个大队的20架“轰-9D”,用了240枚巡航导弹。
当然,打击目标还包括指挥中心,以及附近的几处防空阵地。
为了增强打击效果,第二波突击行动依然由轰炸机承担,也使用巡航导弹,只不过重点轰炸空军基地。
此外,就是同步发起了夺取制空权的空中进攻行动。
因为战斗已经打响,防空战斗机早已升空,所以帝国空军也倾巢而出,只是制空战斗机就出动了100多架。
在梵炎洋这边,跟纽兰空军的第一场战斗就此打响。
虽然在战略层面上,在梵罗国部署作战部队基本上没有实际意义,毕竟在后勤保障无从谈起的情况下,驻外军队的作战能力根本维持不了多久,但是出于政治的原因,在跟梵罗国结盟之后,纽兰共和国就向梵罗国派驻了一支规模相当可观,还颇具战斗力的部队,而且以空军为主。
这支部队的主力是纽兰空军的“远征航空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