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在西北铁路通车之前,帝国提供给巴铁的援助主要走海运。
问题就在这里。
虽然帝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别说在平时,即便在战时,也肯定能够确保到巴铁的海运航线畅通无阻,但是帝国海军没办法阻止敌人用水雷封锁巴铁的港口,更加无法阻止敌人切断从卡拉港到伊堡的铁路线。
即便到了现在,在卡拉港与伊堡之间,也只有一条铁路!
要命的是,这条铁路多次跨越梵罗河,在北部路段还有很多隧道,因此在战时很容易被敌人切断。
其实,即便是公路也有类似问题。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巴铁的战略交通线非常的脆弱,而且梁夏帝国的援助未必能够产生实质效果。
正是如此,巴铁才会把重兵放在本土北部,防御部署始终都以伊堡为中心。
即便在西北铁路通车后,巴铁依然没有对基本战略做出调整。
理由也很简单:西北铁路还只是单线铁路,年运力还不到2000万吨,要在二期工程完工后才能达到设计的5000万吨。即便按照最为理想的情况,都要到新历160年之后才有望完工。
此外,每年5000万吨的运力根本算不上充足。
按照在新历149年修订的最新版作战计划,在战争的第一年,算上参战的部队,帝国需要向巴铁输送6000万吨物资,如果在第一年就发起大规模反击,运往巴特的物资至少都还要增加2000万吨。算下来,西北铁路的运力,仅仅相当于实际所需运力的三分之一与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另外的物资依然得走海运。
因为大部分物资送往卡拉港,所以巴铁当局无路如何都得以伊堡为重,而且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
此外,西北铁路的战略价值就摆在那,肯定是敌方重点打击目标,也就需要投入大量兵力来保护这条铁路。
如此一来,就更加得以本土北部地区为重。
不过,这只是摆到台面上的理由。
在根本上,依然是利益之争。
前面就提到过,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东方集团的地位,巴铁当局不希望过分的削弱梵罗国。
为此,在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行动当中,巴铁自然会有所保留。
正是如此,过去拟定的针对梵罗国的战略计划,前期都是抵挡梵军的进攻,在稳住战线之后发起反攻,而反攻的最终目的只是夺回被梵罗国控制的克邦南部地区,然后就得坐下来跟梵罗国谈判。
就算爆发全球大战,也要在占领克邦南部地区之后转攻为守。
理由就是,需要花时间完成战争动员,而在此之前,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攻占与控制梵罗国的其他地区。很明显,按照巴铁当局的盘算,如果大战在完成动员之前结束,自然是再好不过,哪怕到时候战争还没结束,也可以另想办法。拖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总比立即发动战略进攻好得多。
只要搞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顶住梵军的进攻,稳住战线后,巴军没有立即发起反击了。
当然,巴铁当局给出的理由却是,正在按计划为攻打克邦南部地区做准备。
此外,巴铁当局一直要求帝国派遣第三十三步兵师参战,却没动用第二十四机步师,也与此有关。
第三十三步兵师是山地部队,在得到加强之前更擅长在山地作战,在平原地区反到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相对的,第二十四机步师是货真价实的重装部队,设想的战场就是梵罗国的西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