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去的战例,实际需要肯定多得多。
就拿在南部战场的作战行动来说,在大规模的空中打击行动当中,实际投入的作战飞机比理论计算的多了50%。
这样的话,就需要海军提供1000架作战飞机。
去哪里找1000架作战飞机?
其实,这还是一个次要问题。
不管怎样,帝国海军算得上家大业大,而且之前部署在陆心海的地五十一特混舰队,以及东望洋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均已遭受重创,短期内不会派上战场,这里就是足足7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算上在开战后组建的几支联队,凑够1000架作战飞机也不是什么难事。
相对而言,真正的麻烦其实是隶属空运司令部的运输机。
因为没想到要提前发动战略进攻,所以在做计划的时候,丁镇南按照支援第五陆战师的标准向空军司令部申请空运支援,空军司令部也是根据这个要求,向南方次大陆派遣大型运输机。
除了之前提到的60架“运-15A”,还有40架“运-10A”与80架“运-11”。
显然,这些运输机肯定无法同时为两场在内陆地区进行,而且得跨越梵罗沙漠的大规模进攻行动提供支援。
要说的话,只是支持一个方向的大规模进攻行动都有点勉为其难。
不然的话,在策划针对代奥格尔的突击行动时,丁镇南也不会对第五陆战师投入的兵力做出严格限制。
关键就是,“运-10A”无法在野战机场起降,“运-11”又无法运载主战坦克这样的大型主战装备。
此外,李天凌已经提到,当前最吃紧的就是运输机。
不要忘了,需要转移的还有大批作战部队,包括西北战区那边需要撤到后方进行整编的十几个师的数十万官兵。
在东望洋那边,同样有大量物资需要送往前线。
何况,北玄地区的局势也非常的紧张,而且海运顶多是望梅止渴,很多重要的战备物资与军事装备还是得依靠空运。
结果就是,就算帝国空军装备了数千架运输机,依然是捉襟见肘。
用李天凌的话来说,因为有西北铁路,而且海运航线还算是畅通无阻,巴铁的本土安全也有足够保证,所以在短期之内,不要指望空军司令部会向南方次大陆增派运输机,能够保住现在的机队就不错了。
这里面的关键原因,李天凌没说,不过丁镇南能够想到。
其实,就跟白华伟有关。
虽然守住了霍瓦依群岛,但是对帝国来说,这等于是背上了一个包袱,而且这个包袱原本应该丢给纽兰共和国。
没错,就是霍瓦依群岛。
按最初的作战计划,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结束之后,应该是纽兰当局为守住攻占的岛屿发愁,帝国海军则趁此机会后撤,缩短后勤补给线,最大限度的降低保障负担,避免在东望洋投入太多的兵力。
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节约出来的兵力,准确的说是作战物资,在其他战略方向上发起大规模进攻。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利用霍瓦依群岛钓住纽兰共和国,趁此机会扫平世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