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却是,纽兰海军遭到了迎头痛击。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不得不提前启动东望洋这边的进攻行动,也就是开始向霍瓦依群岛部署战略打击力量。
虽然按照计划,由海军承担运输任务,空军只提供作战平台,派遣轰炸机去霍瓦依群岛执行战略轰炸任务,但是在原订的计划中,大规模的轰炸行动最快在新历151年第二个季度开始。
也就是说,支持战略轰炸的运输工作也是在新历151年开始,最多提前1个月。
显然,这就是问题所在。
帝国海军的相关准备工作都是按计划进行,因此执行运输任务的船只,到年底才能部署到位。
哪怕立即做出调整,也无法立即就位。
即便按照最理想的情况,到年底只能投入相当于基本需求三分之二的运输船只,仍然存在巨大的运力缺口。
此外,还有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问题。
运输船只也会遭受损失。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承担起了部分运输任务,比如用来维护战略轰炸机的贵重设备与重要物资都是由运输机运送。
受此影响,超过一半的“运-10A”被留在了东望洋。
当然,丁镇南这边最需要的是“运-15A”,毕竟要直接送往前线,最为理想的运输力量就是“运-15A”。
可惜的是,“运-15A”又是最为紧俏,或者说最受欢迎的运输机。
用李天凌的话来说,各个战区早就安排空军代表去生产厂家蹲守,确保能够抢到新下线的运输机。
关键还有,谁都抢不过西北战区。
主要就是,西北战区的空运任务最为繁重,而且在很多地方,只有条件极为简陋的野战机场可用。更要命的是,西北战区面向的大陆战场,南北跨度超过4000千米,东西纵深更是达到5000千米。这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长达数千千米的战线上,很多防御据点远离交通线。
冬季到来之前,后勤保障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
就算距离很远,也能在铁路与公路眼线设置中转站,在必要的时候动用重型直升机,无非是多烧一些燃油。
随着冬季到来,问题就变得格外的严重了。
在第一场雪降下来之后,绝大部分公路沿线的中转站都成了摆设,别说是正常运作,连维持都很困难。没有中转站支持,也就无法安排重型直升机向孤立的据点运送物资。至于派车辆运送物资,更加是无从谈起。
针对这个问题,帝国陆军不但需要对防御部署进行调整,也更加依赖空运。
简单的说,就是以大型野战机场为主,配合重型直升机,向直升机飞行半径之内的据点提供后勤保障。
显然,这就需要足够多的“运-15A”。
正是如此,除了派到南方次大陆的60架“运-15A”,已经生产出来的另外120架全都被送往西北战区。
其实,正是有了“运-15A”,帝国陆军才能在不对防线做出太大调整的情况下,让整条防线保持完整,在冬季依然有足够的张力,足以应付敌人的骚扰,让防线后方的主力部队能够撤下去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