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帝国空军反到是不为所动。
当然,这也能理解。
在最初的几年,波伊战争其实是一场地区冲突性质的低烈度战争。在忒尔共和国决定从波伊地区撤军之前,帝国当局就没有考虑过要出兵干预。当时甚至没有想过要为忒尔共和国提供军事支援,更加不要说直接出兵参战。那些在战场上表现突出的武器装备,自然难以得到帝**方的认同。
当时,帝国当局所设想的下一场战争,其实就是第三次全球大战。
在全球大战中,针对低烈度战争的炮艇机,未必有存在价值,毕竟面对愈发先进的防空系统,速度慢得出奇的炮艇机就是飞行的靶子,别说是远程防空导弹,单兵防空导弹就能把炮艇机揍下来。
事实已经证明,帝国面对的不仅仅是全球大战。
出兵波伊地区之后不久,帝**方就清楚的认识到,需要炮艇机这样的空中平台来对付神出鬼没的游击队。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空军与陆军共同出资,以“运-9”为平台研制炮艇机。
虽然帝**方从来没有承认,但是以战术运输机为平台,足以证明在设计的时候借鉴了纽兰共和国的“幽灵炮艇”。也正是如此,帝国空军的炮艇机在很多方面跟“幽灵炮艇”非常的相似。比如说,主要武器是1门采用短身管的100毫米火炮,副武器1门40毫米速射炮与2门25毫米加特林机关炮。因为25毫米机关炮被东方集团淘汰,所以后期型换成13毫米加特林机关枪。
当然,凭借更大的载重量与内部空间,帝国空军的炮艇机能够搭载更多的弹药,装载更多的燃油,获得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如果是执行战场巡逻任务,还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延长滞空时间。
要说的话,帝**方最初的设想,就是把火炮装到运输机上,解决射程不够远、弹着精度不够高与射界受到限制等问题。至于具体的使用战术,反到是次要问题,至少在立项之前没有认真思考。
结果,战术应用成了炮艇机正式列装的拦路虎。
简单的说,到底是编入空军的战术航空兵,还是编入陆军航空兵?
对此,双方是各执一词。
空军提出的理由很直接:炮艇机由战术运输机改造而来,属于固定翼飞机,因此肯定归属于空军。
只是,陆军也提出了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
炮艇机在本质上就是飞行的炮兵,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也就理应由陆军管辖。
这场争论,足足持续了3年!
在争论结束的时候,波伊战争也已进入到收尾阶段。虽然在正式列装之前,空军与陆军就已经在私下妥协,把十几架用于测试的炮艇机送往波沙湾,参与了作战行动,但是到波伊战争宣告结束,空军与陆军都没有在炮艇机的管辖权上达成一致,也就没有能够在论议两院获得拨款。
等到波伊战争结束,就更加不可能获得拨款了。
当然,经过波伊战争的考验,对炮艇机的战术价值,空军与陆军的态度是高度统一。
以炮艇机在波伊战争后期的表现,哪怕是在大规模战争当中,炮艇机依然有很高的战术价值。特别是在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炮艇机能为地面部队提供更加持久,而且更加精准的火力支援。
关键就是,在电子火控系统的控制下,100米火炮的弹着误差不会超过25米,如果使用40毫米速射炮,甚至能对距离防线15米的敌人进行火力压制。相对的,80毫米火箭弹的误差都超过了25米,而通常使用的250千克级炸弹的杀伤范围超过50米,而500千克级炸弹更是高达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