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威力,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别说100毫米火炮,与“攻-9”搭载的那门加特林机关炮共用弹药的40毫米速射炮就能够摧毁绝大部分地面目标。
为了能够获得拨款,空军与陆军各自做出退让。
炮艇机依然归属于空军,编入支援航空兵,只不过由特种作战司令部管辖,而该司令部在名义上隶属总参谋部,实际则由陆军司令部领导,比如一直是由陆军司令部委派的上将担任最高指挥官。
只是,直到周涌涛成为帝国首辅,炮艇机项目才获得了重生。
斯兰内战后期,炮艇机可以说是大放异彩,其价值总算得到承认。
在后期的作战行动当中,帝国派遣的炮艇机成为了斯兰国防军最可靠,甚至是唯一能依靠的支援力量。几乎所有的地面进攻行动,都是在炮艇机的支援与掩护下进行,绝大部分高价值目标由炮艇机摧毁。
正是如此,在新历的145年,帝国空军与陆军再次联手,研制新式炮艇机。
只是,最后依然选择用“运-9”做为搭载平台,只不过是最新的E型,而且对部分子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比如加厚了机身装甲,关键部位能够抵挡20毫米炮弹的直接攻击,正常起飞重量比“运-9E”增加了大约5吨,为此采用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保证巡航速度等性能不会降低。
不过,最为主要的改进之处,其实是武器系统。
以“幽灵炮艇”为代表,哪怕是最新式的AC-130U,其主要武器都是火炮,前后几个型号所做的改进,也就是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火控系统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并没有拿火力系统做文章。
当然,帝**队之前陆陆续续装备的那些炮艇机也一样。
可问题是,火炮的精度肯定有个上限,不是说只要持续改进火控系统,就能够不断的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
严格说来,火力打击精度已经是研制炮艇机作战使用的关键因素。
道理也很简单,随着敌人的防空火力增强,特别是具备全向攻击能力的单兵防空导弹的出现,对所有低空飞行的作战飞机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就要求炮艇机能在更远的地方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按照帝国空军做的评估,炮艇机首次开火距离,得由1500米提高到5500米,战场生存能力才有足够的保证。
随着距离增加,炮击精度会直线下降。
就拿100毫米火炮来说,在射程提高到5500米的时候,首发弹着误差将达到75米。
显然,这样的精度肯定无法接受。
也就是说,需要一种精度更高的武器。
毫无疑问,唯一的选择就是空地导弹。
所幸的是,在启动新式炮艇机的研制项目之前,主要由武装直升机搭载与使用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已经成熟,而且被证明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对地打击武器,不管是精度,还是威力都能够满足作战需求。
此外,炮艇机飞得更高,速度也更快,能够赋予导弹更远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