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也就要求炮艇机得具备搭载与使用重型反坦克导弹的能力,而且搭载数量还不低。
至少都要有40枚。
理由也很简单:炮艇机的持续作战时间以小时计算,通常在6个小时左右,出动一次往往需要对付数十个,甚至更多的地面目标,因此需要搭载足够的弹药,才能获得相应的持续作战能力。
燃油没了,还可以空中加油,要是弹药用光了,就只能返航。
可惜是的,这个要求确实有点高。
不是技术上办不到,而是加上40枚导弹,以及发射系统与火控系统,成本将会高得让军方无法接受。
此外,整合反坦克导弹的发射系统会导致设计周期延长。
综合权衡之后,帝**方做出了取舍,不再要求把空地导弹置于机体内部,外挂方案也能够接受。
正是如此,在“运-9EA”机翼外侧有4个武器挂点,使用复合挂架最多能够挂载24枚KD-28C短程空对地导弹。
有趣的是,在“运-9EA”机舱内部,预留了安装40枚KD-28C的位置。
可惜的是,采用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自主导引头的KD-28C还没量产,而且配套研制的毫米波雷达也没有定型,所以在大战爆发之前交付的那些“运-9EA”不具备搭载空地导弹的能力。
设置在机翼外段的4个武器挂点,通常用来携带副油箱。
如果在高风险地区活动,还能挂载2具电子对抗与干扰吊舱,增强对抗采用红外导引头的单兵防空导弹的能力。
与其他的先进作战飞机一样,突然爆发的全球大战,解决了炮艇机量产的所有问题。
关键还有,可以拿现役的“运-9E”改造。在帝国空军的运输机队里,这种战术运输机超过5000架,其中E型多达2500架。再说了,前线作战行动对战术运输机的寻求一直不是很高。
迄今为止,交付的“运-9EA”已经超过200架。
当然,在通常情况之下,一个大队的18架“运-9EA”就能承担起一个战术方向的支援任务。
要说的话,正是依靠来自瓜港的这些“运-9EA”提供的火力支援,陆战队才能在下午的战斗中顶住梵军的疯狂反击。
此外,也就是有了“运-9EA”在前线作战,才能够按照原订计划,让重型直升机继续向机降场运送工程设备与物资,确保修建野战机场的工作顺利进行。要不然,肯定得在当天下午动用垂直空运力量向前线增兵。
随着夜幕落下,突击作战行动进入到最关键的一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