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审配侄守将审荣引兵入城,审配被斩。袁尚命牵招向高干求援,被拒绝,牵招投降曹操。
在曹操包围邺城的时候,袁谭背叛曹操,趁机抄掠攻占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闲,进攻在中山的袁尚。袁尚战败,跑到故安投奔袁熙。
建安十年(205年),袁熙部下焦触、张南叛变,袁熙和袁尚逃到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田畴帮助曹操为向导偷袭柳城,袁熙、袁尚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数万骑在白狼山遇到曹操大战。
曹操大将张辽斩蹋顿,袁尚又与袁熙带着几千亲兵投奔辽东的公孙康。公孙康打算捉住袁尚来邀功,就事先在马棚裹面安排了精强勇猛的士兵,然后出来邀请袁尚、袁熙。
袁熙心中起疑,不想进去,袁尚强迫他进去,袁熙就同他一道进去。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喝使伏兵捉住他们。砍下二人的脑袋送给曹操,北方于是统一。
建安七年(202年),冀州牧袁绍病死,由三子袁尚继承家主之位,领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既然袁尚坐拥富庶的河北四州,为何仅过了不到三年就被曹操击败,尽丧河北之地呢,为你细细道来。
袁尚出身东汉顶级士族汝南袁氏,为冀州牧袁绍与后妻刘氏之子。本来袁尚是袁绍的第三子,前面还有两个哥哥袁谭、袁熙,按理是无法继承家主之位的。
可是袁尚有个好妈,极力帮助儿子争位。同时袁尚长得英俊,与其父袁绍类似,所以袁绍对这个儿子十分喜爱。
袁绍本就宠爱刘氏,加之刘氏多次称赞袁尚有才,所以他就爱屋及乌,动了改嗣的念头,把长子袁谭过继给了哥哥袁基。
本来不出意外的话,袁尚即位是早晚的事。可是意外来了,建安七年(202年)时袁绍因为屡败于曹操而气死,临终并未明确继承人选,导致袁尚即位的合法性并不充足。
当时袁绍手下谋士众多,而辛评、郭图夙来支持袁谭,便提议立嗣以长,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可审配、逢纪向来与辛评、郭图不和,担心袁谭即位后会遭到辛郭二人打压,便力主遵从袁绍生前的意愿,立了袁尚为家主。
青州刺史袁谭自然不服弟弟袁尚,于是屯兵黎阳,准备静观其变。而幽州刺史袁熙与并州刺史高干(袁绍外甥)虽都选择支持袁尚,
但并不希望看到袁谭与袁尚骨肉相残,所以选择按兵不动。因此袁尚仅在名义上拥有幽并二州之地,实际只能控制冀州。
恰好曹操北攻,于是袁尚和袁谭和解,合力对抗曹操。同时袁尚为了缓解自己这方面的压力,便任命郭援为河东太守,让他和自己的表哥高干一起攻打河东。
数月后,二袁与曹操大战不敌而只得北逃邺城。同时郭援与高干军也被曹操部下钟繇击败。随后曹操为使二袁内讧而主动撤军,南下攻打荆州牧刘表。
袁谭见曹操退走,便向袁尚提议说:“我们之所以败给曹操,就是因为铠甲不精。现在曹操退走,人心思归,可以趁着他们渡河时发动突袭,一定能取得胜利。希望你调拨军马与铠甲给我,让我攻击曹操。”
然而袁尚担心袁谭是假意袭曹,实则要从他这里骗取铠甲与军马,便予以拒绝。袁谭大怒,便听从辛评、郭图的建议攻打袁尚,结果惨败,只得逃往南皮。
青州别驾王修听说袁谭兵败,便前去支援,还劝他与袁尚和解,共同对付曹操。然而袁谭不听,于是袁尚便进军讨伐。刘表听说二袁相争,便写信劝二人讲和共抗曹操,但二袁都不予理会。
袁谭兵败,只得逃往平原,还派人向曹操求救。然后袁尚听说曹操前来,这才放弃围攻平原而回师邺城。随后曹操与袁谭结为儿女亲家,接着假意退军。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留审配守邺城,自己再次率军征讨袁谭。曹操听闻袁尚出征,立马北攻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