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久攻平原不克,又听说邺城危急,只得回军救援。可袁尚畏惧曹操,只得驻扎在邺城十七里的滏水,举火与城内的审配呼应,想要一起内外夹攻曹操。
曹操看破袁尚意图,于是主动出击,屡次击败袁军。袁尚知道自己不是曹操对手,便派人向曹操投降,但为曹操拒绝。
曹操知道袁尚被自己打得已是惊弓之鸟,便乘胜追击,再次打得袁尚大败而逃。袁尚本想退往中山重整旗鼓,可又遭到袁谭趁火打劫,再次大败而逃,只得前往幽州投奔二哥袁熙。
不久曹操攻破邺城,审配不屈被杀。而高干见袁家大势已去,主动归顺曹操。接着袁熙的手下见袁家大势已去,也在建安十年(210年)叛变投曹,导致袁尚、袁熙只得北投乌桓。
由于袁绍素来厚待乌桓,所以乌桓单于蹋顿就收留了袁尚兄弟。而曹操为了彻底解除后患,便与建安十二年(207年)远征乌桓,结果乌桓在白狼山之战惨败,二袁只得逃往辽东投靠辽东太守公孙康。
袁尚素来骁勇,见辽东远离中原,便和袁熙商议袭杀公孙康,占据辽东重振袁家。然而公孙康早就做了两手准备,要是曹操来,就利用二袁对抗他;
要是曹操无意夺取辽东,自己就杀二袁讨好他。果然曹操知道公孙康心意,主动选择撤军,公孙康便杀了二袁献给曹操。
曹公包围邺城的时候,袁谭攻占了甘陵县、安平国、勃海国、河间国几地。袁尚战败后,逃回中山国。
袁谭又进攻中山国,袁尚只得逃往故安县,袁谭就吞并了他的部队。曹公写信给袁谭,谴责他违背约定,并与他断绝儿女婚姻关系,让她的女儿回娘家去,然后进军讨伐。
袁谭很害怕,从平原县撤出,跑到南皮县固守。十二月,曹公进入平原县,收回被袁谭攻占的郡县。
曹操包围了邺城,袁谭则攻占了周围的地区。这表明在三国时期,各个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非常激烈,争夺领土和资源是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
袁尚在这场战争中被击败,逃回了中山国。袁谭则继续进攻中山国,并将袁尚的部队吞并。
这表明在战争中,战胜方往往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而战败方则不得不退缩,甚至失去自己的军队和领土。
曹操这封信的目的是谴责袁谭违背约定,并断绝他与袁尚之间的婚姻关系。这表明在战争中,遵守约定和联盟是非常重要的,破坏盟约往往会引发战争。
同时,曹操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自己在战场上的威慑力,表达了自己的权威和决心。
袁谭听到曹操进军的消息后,非常害怕,从平原县撤出,并固守南皮县。这表明在战争中,军队的撤退和固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并寻找最佳的防御策略。
袁谭和袁尚之间争夺领土和权力的斗争,反映了三国时期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普遍,亲兄弟之间为了权力和领土而互相争斗,导致家族分裂,甚至灭亡。因此,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以下教训:
1.亲情不敌利益。在权力和领土的诱惑下,亲兄弟之间也会互相争斗,甚至互相残杀。
这表明在利益面前,亲情并不可靠,因此人们应该更加注重利益的分配和平衡,以避免内部斗争和分裂。
2.信任危机。袁谭和袁尚之间之所以互相争斗,是由于他们之间的信任出现了问题。
这表明在政治和家族内部,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信任破裂,就容易引发内部斗争和分裂。
3.权力集中的重要性。袁谭和袁尚之间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家族的分裂和权力的分散,这表明在政治和家族内部,权力应该尽量集中,避免权力的分散和失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