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卡尔大公这种对军队有特殊爱好的大贵族以外,其他大贵族的卫队规模都削减到了一百人以下,中小贵族甚至为了省钱直接取消了卫队,或者只保留了象征性的个位数卫队。
所以维也纳叛乱期间,贵族们虽然还能组织起上万规模的叛乱,但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那几千私人卫队和贵族子弟,这些人还因为互不统属而勾心斗角,在面对真正的军队时自然会一触即溃。
而且弗兰茨压根就没打算给他们正面决战的机会,在这种混乱而庞大的组织中塞几个内应简直不要太容易。
所以叛乱者的队伍每次都会踏入弗兰茨预先设计好的陷阱之中,并非是他神机妙算总能料敌先机,完全是对方的信息和行动都在明面上,如果还无法应对那才是人机。
不过这倒是成全了弗兰茨的战神之名,至少之后还想叛乱的人都会把他当成一个擅长军事和阴谋的暴君。
1848年受到冲击的还有官僚系统,梅特涅这个曾经奥地利帝国最大的官僚被弗兰茨送去了北美,再加上之后首相和利益集团反复更迭,等到弗兰茨上位时官员的力量已经被分化瓦解成数十份。
弗兰茨登基伊始便往官僚系统里掺沙子,制造新的利益集团,让他们很难再拧成一股绳。
即便是有人想这么做也会遭到其他派系的拼死抵抗,毕竟没人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被吞并。
而且还有弗兰茨这个皇帝在,他并不会让某一个派系一家独大。
此外由于奥地利帝国的古老的赐官制度,任何派系和任何想做官的人都必须和弗兰茨搞好关系。
所以当弗兰茨宣布要向权贵征税时,鲜有人会选择反抗,甚至绝大多人都表现得相当乖巧。
当然反对弗兰茨的舆论从未停歇过,刺杀更是被安排的满满的。
仅仅是1851年的上半年,弗兰茨就遭遇了三十多次暗杀和四次有组织的袭击。这还是在政局已经稳定下来的情况下,如果发生大规模动乱,那情形可想而知。
此时奥地利帝国的财政收入终于突破了十亿大关,但弗兰茨却开始发愁了。
按照奥地利帝国的财政部的判断:奥地利帝国的这一轮经济扩张已经到达极限了,奥地利帝国的大量商品在自身的市场内已经趋近饱和状态。
换句话说就是市场没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消费奥地利帝国的商品,弗兰茨为此搞出了分期付款模式,但即便如此消费能力的提升依然有限。
毕竟此时由于技术条件所限,信用货币不可能过分发达。
继续扩大产能并不会增加利润,相反可能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货物积压,如果为了降低库存而降价销售反而会降低利润。
在一个依然还有人吃不上饭的国家谈产能过剩,其实是一个挺可笑的问题。
以奥地利帝国的鞋子产量为例,1850年奥地利帝国的胶鞋产量突破5000万双,成功超越英国。
(英国的皮鞋产量大概为5600万双。)
理论上讲奥地利帝国生产的胶鞋足够给奥地利人每人发一双,但实际上这些胶鞋里有超过六分之一是来自军队的订单,还有大概有三千万双销往国外。
剩下还有六百万双会供给殖民地,整个奥地利帝国近五千万人口实际消费的胶鞋只有一千万双左右。
此时奥地利帝国依然有近千万人在使用树皮、草茎制成的鞋子,有些甚至会使用麻布裹脚,又或者直接赤脚。
这种情况也不只是发生在奥地利帝国,英国也有数百万人买不起鞋子。
奥尔加在出行时看到一群赤脚的小孩跑来跑去觉得十分可爱,可事后她才知道那些孩子真正不穿鞋子的原因是因为买不起鞋子或者说父母觉得孩子长得太快没必要浪费钱购买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