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冯正明的调口,是真的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他是会认真自己尝了后,再去细致进行调整。
这么一来,几乎是很好保证菜的滋味。
有滋有味,但是味道又不会非常重。
很好做到了少糖、少盐、少油脂的要求。
这一点,哪怕是对大会堂后厨不少厨师来说,都未必能比冯正明做得好。
一番试菜,冯正明菜单上的菜,几乎都是获得通过。
而之后,冯正明把一道一道菜的流程拆解开。
他几乎是毫无保留,把每一道菜自己设计的菜,在大会堂后厨里分享出来。
这也是让老师傅和大师傅们都相当敬佩。
要知道,很多厨师都可能会不知不觉的藏私。
能像是冯正明这样,把各种细节都分享的厨师真的让人另眼相看。
在大会堂后厨里,冯正明他们一呆就是一整天。
中午饭也在这边吃的。
甚至还参与到大会堂这边的接待工作。
冯正明和自己的两个师兄,也都是亮了一手,做了几道菜的。
气氛是真的非常好,工作之余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真正了解到很多中华烹饪中的独特细节。
甚至两位老师傅还分享了过去,一些国宴上会用,现在可能很少见的菜出来。
“其实啊,有些国外的人,他们口味是挺重的,我们有时候就需要给他们稍微加重一些口味。”
“对,而且西方的一些客人,他们口味上会偏甜,还很喜欢黄油的味道,我们也需要做出一些调整,适合他们的口味。”
冯正明微笑:“这个我还真知道,我之前和科夫曼大厨聊过,他的一些菜确实是油脂很大的,而且都说外国人不吃内脏,可其实科夫曼的一些菜也是用内脏。”
侯师傅笑了:“大部分不吃内脏,有些也是会吃,主要是看做法,他们确实不懂怎么去做。”
胡师傅:“没有我们处理的方法,内脏的味道去除不干净。”
冯正明:“哈哈哈,这么看还是我们中华烹饪更好。”
被冯正明这样一说,大家顿时都跟着笑起来。
一位老师傅开玩笑:“这种时候,我们的状元突然不谦虚了。”
另一位老师傅:“他确实有不谦虚的资本,他是真的跟人家名厨交过手,也用自己的方式赢了人家的。”
侯师傅:“还真是,当时正明的那道鲁菜做法的瓤猪蹄,确实是和科夫曼的不相上下。”
冯正明:“我当时就觉得,咱鲁菜里孔府菜的脱骨功,肯定不比科夫曼差,他做的那样一道瓤猪蹄能成为名菜,我们孔府猪蹄仿熊掌凭什么不行?”
老师傅:“这就是自信,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郑师傅:“正明还是手艺好,博采众家之长,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冯正明再次谦虚:“谢谢各位的夸奖,我现在还需要好好学习,多多看,多多学,把各地的菜系尽量吃透,才能把菜做的更好。”
郑师傅:“正明若是有空,回头我送你几本书,是我淘到的一些书。”
冯正明:“谢谢郑师傅,我一定抽空去家里拜访。”(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