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鼎国公贾赦,出孝后重新回归朝堂,直管吏部。
朝臣们有腹诽的这是什么运气,怎么人家忠顺王爷刚一回家养病他就出了孝了。也有精明的离这人远点,没看人家顶的可是亲王的位置。加之贾赦过去的战绩太过彪悍,一时朝臣们都小心翼翼起来,生怕让这位现在管着官员的老国公抓住什么把柄。
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好几天都过去了,这位国公爷竟没有动作。这就不科学了,别的部还离得远点,可是吏部自己的人,可就在这人眼皮底下呢。这人是守孝守得修身养性了看着不象。
总这样过日子也不是法子,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吏部尚书赵同,亲自来到贾赦办公的地方请见。二人早在贾赦到部的时候已经见过,原来也有个点头的交情,赵同说起话来还算自在“国公在部里,可还习惯”
贾赦也挺客气“赵尚书,我已经把那爵位让儿子袭了,现在叫我一声贾大人就是。何必客气。我看部里一切井井有条,赵尚书与忠顺王爷想是没少下了力气。”
就算是让了爵,也不耽误你还拿着国公的俸禄不是。大家都这么称呼,赵同如何肯自己标新立异“国公才是客气了,不过是大家感佩国公,从心里尊敬才如此称呼。”
随你们吧,贾赦对这些本就不大在意,不过是不想让人拿此事为难自己的便宜儿子。只问“赵尚书今日过来,可是有事”
赵同就将自己的目的说了出来“国公到部也有些日子了,不知道对部里可有什么要改动的地方再就是又快到年底了,怕是京察之事也要准备起来。”
京察原是三年一次的惯例,不过是今年吏部最上的人已经换过了,赵同不摸贾赦的底,不好自做主张。都是千年成精的人物,能不知道皇帝接二连三地将心腹放到部里坐镇是什么意思问,必须问,最好上头的人自己有主意,自己只管实施才好呢。
“又要京察了啊。”贾赦感叹一句“说来我这几年守孝守的,人都是糊涂的。再加上刚到部里,对京察之事还真不熟悉。不如赵尚书找上一个对此精通的人,给我好生讲解一二。”
赵同能不同意又与贾赦客气了几句,出去就找了个在吏部已经呆了十来年的陈郎中,给贾赦做专业辅导。
听了几天课,贾赦明白了个大概。感情这京察的对象,竟然只是五品以下的官员。那五品以上的呢,不用管了难道官做得大了,思想觉悟也跟着就上去了不成
只是这个问题陈郎中回答不了,只好与贾赦一起去向赵尚书请教。听了贾赦的问题,赵同才发觉自己这尚书真上白做了“国公爷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真是我辈典范。”先把眼前人拍顺了再说其他。
只是眼前的人不缺人奉承,只问“赵尚书,此事是否应该上奏那些五品以上官员,可比五品以下之人权利大多了,他们一旦犯错,损失可不是五品以下官员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