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受支援的时候都是这种情况,操作的时候亮给你看,但只有几次,甚至只有一次,怎么可能指望那么多聪明的熟练技工一下子就学会更何况那些国家的工人一向很乐观,乐观的认为那样的支援随时都会有。
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是很晚才建国,以前只不过是欧洲强国的殖民地,早就习惯了跪在欧美强国的大树底下乘凉。但华夏人骨子里沉淀着五千年的文明荣耀,岂会因为百年的耻辱消磨就折断了脊梁
他们宁愿用热血重新浇筑新华夏,用血液和汗水的温度温热这片生养华夏文明的热土,重现辉煌。
华夏人积极的学习近现代科技知识,就是要掌握改变原来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彻底掌控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聪明的华夏人不甘心总是给外国人当学生,想出了一个办法。
每一个苏俄人后边跟着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好几个,少的也有两三个,苏俄人动作熟练,速度快,一个人记不下操作规程,就好几个人一起记忆。要么一起记完整个过程,事后一起总结,查缺补漏;要么把动作分解,一人记一部分,再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操作流程。
落实到生产也是如此,水平高的可以模仿全过程,水平不足的,就把那些分解的动作落实到更多的工人身上,哪怕三个人干一个人的活,哪怕成本高,却逐步拼起了工业化体系的拼图。
当初华夏人就是靠这样,补平了技工和熟练工人上的劣势,克服了种种困难,啃下了156个援华项目。
现在赵易三人也采取了这个法子,来补平同样的劣势,子弹生产线一台机器所做的动作,可以分解成几个动作让好几个人来完成,一个熟练技工的工作也是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动作,让几个新手机械的重复,尽快熟练起来。
这个方法以及逐步提升的机械人员发展水平,使得子弹生产在10月中旬很快突破到了50万发的日产量。若不是铜产量受到了制约,产量还能激增。无奈几处铜矿在扩产后日平均产量也不过六七吨。
这个产量已经是先锋军拼尽了全力,就连上一场大战中的一万多俘虏也大半抽去挖矿了,其中五千人补充给了铜矿。此外,还另有新的2万劳动改造人员暂时转职成了铜矿矿工。
在大战之时,日本人也不忘给先锋军地盘上的土著许诺,让他们给先锋军搞破坏。尤其先锋军新占土地上的泰国人,不断掀起各种动荡。人数之多,数量之广,让负责维持治安的警察部队都安抚不下去,建设兵团不得不出手镇抚。
直到前线打完仗,部分先锋军作战部队带着满身的血腥回到根据地,三天就荡平了所有的叛乱,劳改份子就一下子多出了18万。
大半被送去了修路。趁着雨季过去的晴朗日子,先锋军地盘上发动起了四十多万人来修路。劳改份子不过只有10万多点,剩下的都去挖矿去了。
煤矿、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甚至金银矿,以及岩盐、石灰石等非金属矿,都是先锋军急需的。
装备了部分蒸汽机和锅驼机机械,一些地方铜矿还趁着雨季过去露天开采,如此最终生产出来的精铜也就这么多,全部拿来生产子弹都勉强,更不用说这些铜还有炮弹和电缆等其他用途,还是靠回收子弹壳和从国内购买,才补平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