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鄱阳湖大战(3 / 3)

其实也没问题,毕竟他人多船多,鄱阳湖水面开阔,可以展开全部队形。而长江江面比较窄,大部队展不开,那他的人数优势,船数优势就要打折扣。

然后就是朱元璋来了,双方干起来了。

这场大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双方在湖上硬干;第二阶段是朱元璋退回长江,扼守隘口,双方对峙;第三阶段是陈友谅忍不了了,直接强行破口,结果一不小心领了盒饭,然后部队就一败涂地,一直退回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来看第一个阶段,虽然《明史》跟《明实录》记载各种大胜,各种火攻,烧了多少船,杀了多少人。

但实际上这一阶段朱元璋应该是吃了亏的,因为他一直在退,而且朱元璋还差点被张定边越塔强杀。

可能这一阶段朱元璋打出了比较可观的战损,奈何对方人多船多,于是就只能边打边退,从鄱阳湖一直退到了湖口。

在第一阶段吃亏后,朱元璋改变了策略,退回长江,扼守隘口,把陈友谅困在鄱阳湖,再让朱文正率洪都的部队断陈友谅的粮草。

双方就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对峙。这一阶段朱元璋占了地利,陈友谅空有大舰队,奈何口子太小,不利强攻,于是只能大眼瞪小眼,瞪了十多天。

这段时间虽然没怎么干仗,但双方都很难。陈友谅难在搞不到粮草,朱元璋难在他耗不起,毕竟他菊花位还有敌人,无论是张士诚还是王保保要是这个时候给他来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他还写了信给陈友谅,要求停战,握手言和,但陈友谅拒绝了。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可能还难一点。

过了十多天后,陈友谅确实没粮草了。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不计代价,强行破口。陈友谅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哦不,要破口。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伤亡数字里包括了他自己。

于是就进入了第三阶段,陈友谅率部强攻,正面突围。

这是一场混战,双方打得乱成了一锅粥。占据地利的朱元璋肯定有优势,但陈友谅还是人多,结果还是被破口了,陈友谅的舰队突围了。

陈友谅突围后,其实朱元璋很担心陈友谅再杀个回马枪,毕竟突围后陈友谅在上游,而且人马还有不少,再打起来怕就要吃大亏了。

不出意外的话,就会出点意外,陈友谅竟然在混战中被箭射死了。史书中没有记载是谁射死的,有人说是郭英,这个事很难搞清,几万人混战中的弓箭对射,估计弓箭手也不知道瞄准的是谁。而且那个年代没有照片,也没有视频,那个射他的人可能也不知道他就是陈友谅。

陈友谅这一嗝屁,平衡就被打破了,胜利的天平就彻底倒向了朱元璋。剩下的事就水到渠成了,这场仗就基本打完了。

从战略战术上分析,这一仗陈友谅打得没毛病,但主帅死于混战的乱军之中,这种小概率的偶然事件发生了,这个没地方去说理,只能怪自己命不好。

如果陈友谅没死,无论他返身再战也好,退回武昌也罢,朱元璋肯定都不会好过,这天下还指不定是谁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这两战的相似之处都是以弱胜强,而且奠定了弱者后来称霸的基础,不同之处是陈友谅是当场就挂了,袁绍是仗打完后回去才领的盒饭。

如果袁绍不死那么快,官渡这一仗他虽然输了,但他基本盘毕竟还在,而且曹老板也是惨胜。所以袁绍实力还是能压曹老板一头,曹老板就没有那么容易统一北方。

但袁绍一挂,两儿子内讧,这么好的机会,那曹老板就不客气了,连带人家的老婆一起,直接拿下。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偶然,史书上会写陈友谅的失败是因为他各种人品不行,打仗不行,对老百姓不好等等。这些基本上就是胜利者写给后人看的,看看就得了,别当真。

成王败寇,胜利者都会给自己的成功与对手的失败安排上许多的理由,其实有时可能就是那么一个意外,这个意外可能比那许多个理由更重要。</p>

最新小说: ben10:我不想当英雄 神灯助我玩转大唐 三国:自闭少年的崛起之路 荒村物语 朱元璋传奇之元末风云 神话探迷 开局大汉陈留王,统子哥快带我飞 我的大怨种蛇夫又撒娇了 逐鹿从战国开始 道法加一,我于人间已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