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为这份严谨认真的布局,历史上吐蕃出兵吐谷浑的时候,拿捏住了朝廷的死穴。
朝廷的重心都在海东半岛,腾不出手收拾吐蕃,只能接收大量逃难的吐谷浑部众,以作安抚。
等到解决了海东半岛的时候,吐蕃已经在青海湖站稳了脚跟。
原本一切的走向,都在噶尔东赞的布局之中,可最近陇右河湟地方官员的轮换过于频繁。
这一异常举动,让噶尔东赞敏锐的察觉到了异样,将负责此事的坌达晖叫到逻些,亲自询问情况。
坌达晖从怀中掏出一张羊皮,说道:“这些是轮换的名单,他们之前的一些履历,属下都打听过了。”
松赞干布接过羊皮,见羊皮上写道:
“凉州总管阿史那忠,生擒颉利可汗,在唐廷东征,西抚,北伐,去年深入漠北破五姓铁勒,因功升为凉州都督、”
“鄯州刺史丘行恭,将门世家,今七十有三,富有勇力,善于骑射早年跟随贞观天子征战四方,攻取长安,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
“廓州刺史梁建方,永徽二年,为右武候将军,败窦州、义州寇边之众,击松外蛮,下其部落七十二所,永徽元年,大破处月朱邪孤注于牢山,斩首九千级,虏渠帅六千,俘牲口万余,获牛马杂畜七万……”
“姚州刺史刘仁愿,弘文馆学生,入选右亲卫,曾经随贞观天子出巡外地,徒手与猛兽搏斗,骁勇非常,贞观十九年的征伐高句丽战争,因战功受到唐太宗的嘉奖,破格升为上柱国……”
余下还有薛孤吴仁、高德逸之辈,无一例外,都能从他们身上寻得多多少少的战功。
噶尔东赞战略眼光是何等的了得,瞬间就明白了。
唐廷这是在陇右部署军事力量……
不然没有任何理由,在最为关键的州府要地将刺史换作身负军功的将官。
因为有丝绸之路,陇右发展的势头很好。
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当然司马光写的并不是这个时候的陇右,而是未来……
但正是因为有前人栽树,后人才可以乘凉。
丝绸之路的繁华,让凉州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存在,让陇右一地,坐拥巨大的发展前景。
唐廷也一直很重视陇右的发展,调换的三位刺史都是能臣干吏,他们将三州地治理的很好。
唐廷让三个将帅来替换他们,必然会限制良好的发展势头。
这种反常的行为,唯有这一种解释。
“快,去请副大论,即三尚特来议事。”
副大论是副相,而三尚一论是吐蕃特有的官制,简单的来说就是吐蕃国内的四大家族。
三尚为上部之没卢氏、下部之琛氏、中部之那曩氏,是为赞普之外戚。
其实古来的说法是三尚一论,三尚是外戚,一论是韦氏,论是大论的意思……
也就是说大论多出韦氏,不过现在吐蕃由噶尔东赞完全把持,什么韦氏,自然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