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之以贤,乃取乱之道!
理论上,选择最优秀的子嗣,来作为皇位继承人,确实是最为科学、最为优越的选拔方式。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贤’这个概念的鉴定成本,不是封建时代所能承担的起的。
因为‘贤’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纯粹的客观现实,而是同样伴随着主观判断。
好比说,太祖刘邦的八个儿子,老大齐悼惠王刘肥为长,老二孝惠皇帝刘盈为嫡;
那谁为‘贤’
太祖刘邦会说:老三赵隐王刘如意;
明知历史的后世人,以及作为穿越者的当今刘荣,则会说,是老四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那其他的儿子们,难道就都服气吗
至少淮南厉王刘长必然不服!
又好比先孝景皇帝的十几个儿子,无嫡,当今刘荣为长;
那谁‘贤’
文人士大夫会说,人称‘小夫子’的皇次子刘德最贤;
武夫将官会说,十五岁挂印出征,平灭吴楚的皇五子刘非最贤;
喜欢玩儿嘴皮子的辩论家们,会说擅长诡辩的皇七子刘彭祖最贤;
想要凭借送女人,得到天家青睐的落魄贵族、准贵族们,则会说人形态种马:皇九子刘胜最先。
当然,还有历史上的先孝景皇帝,以及未来的后世人会说:皇十子刘彘,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最贤。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每个人认定‘贤’的角度不一样,甚至就连‘认定谁为贤’的利益立场,也同样不同。
几乎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和既得利益出发,去判定那个最符合自己意愿、心意的人为‘最贤’。
至于是否真的贤
反正这个东西不绝对,各说各话呗……
而嫡、长,就没有任何说道的空间了。
嫡就是嫡,长就是长。
嫡子生下来就是嫡子,长子生下来就是长子,根本没有商榷的空间。
不可能说非嫡非长的皇子们,从不同角度‘自认为嫡’‘自认为长’,却总能找到一个角度‘自认为贤’。
简而言之就是:贤,是需要判定的。
是需要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兵力,甚至是具体的事件磨砺,再加上数十年的体系评判标准,才能最终得出一个大致的判断结果。
甚至就连这,都还无法避免有人‘假装自己很贤’的可能。
与此同时,无论客观上贤不贤,每一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候选人,都会从主观上认定自己‘贤’。
甚至哪怕知道自己不够‘贤’,也会出于对皇位、对至高权柄的向往,而假装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贤’。
这又让天子判断继承人是否‘贤’的成本攀升,最终成功得出判断的难度大大增高、可能性大大减少。
再加上判断多为继承人是否‘贤’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通过权利外放,来判断其成色;
这又使得帝王晚年,随时可能发生的皇位交接,因为多为皇位候选人均手握权柄,而多出了许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