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意外归意外,对窦婴这样一番责问,刘荣也并非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早在先帝年间,在刚获封为太子储君,并得以监国之时,刘荣就再三思虑过:对儒家,自己究竟应该抱以何种态度,以及,该向儒家展露怎样的姿态。
最终,出于本心上对儒家的不喜,以及先帝对儒家的不待见,外加如今汉室的时代背景,刘荣决定:毫不顾忌的表现出自己对儒家的厌烦,并以此阻止——至少是减缓儒家‘一家独大’的历史进程。
既然厌烦儒家、明确表露对儒家的厌烦,是刘荣再三思考过的事,那儒家的反应,刘荣显然也是早有预料的。
——这些年,刘荣明里暗里不待见儒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类似这种牢骚、不平,恐怕不单存在于窦婴这个‘当世大儒’心中,也必然存在于每一个儒家士子心中。
为什么
陛下为什么如此不公
陛下,为何唯独不喜欢我儒家之学
刘荣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听到这些话。
只是在刘荣原先的预测当中,这些话,大概率会出自一个郁郁不得志,又自命不凡的狂生口中。
刘荣从未想到这些话,最终是出自窦婴——而且是已经官拜丞相的窦婴之口。
只不过,对于这些看似并无不妥的愤愤不平,刘荣心中,也早有定论。
“好啊”
“好。”
“极好。”
“魏其侯,终究还是问出来了……”
短暂的错愕之后,刘荣似笑非笑间如是一语,惹得窦婴本能的低下头。
片刻后,却又颇有些愤愤不平的抬起头,略带倔强的看向刘荣。
这一刻,什么窦氏外戚当代代表人物、当朝丞相、当世大儒、故大将军魏其侯等诸多身份,都被窦婴抛在脑后。
此刻的窦婴,一如过往这些年,被刘荣‘不公平对待’的每一个儒生,亦或者说愤青;
此刻的窦婴,俨然一副‘请陛下给我一个答案’的架势。
而刘荣,显然并不吝啬这个答案。
“好。”
“魏其侯都‘斗胆’相问了,那朕,便给魏其侯这三分薄面。”
“魏其侯之不解,朕,一一应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帝的阴阳怪气神功,刘荣也是愈发的得心应手了。
“魏其侯说,诸子百家,除却杨、墨,便多为孔丘之徒子徒孙,于孔丘之言、之学的基础上延伸而来。”
“朕以为不然。”
“——诸子百家,曰‘百家’,然可称一学、一说者,足一百八十九家。”
“曾显于天下,可堪说道者,便有杨、墨、儒、法、名、兵、农、杂、医、、阴阳、小说等不下十家。”
…
“杨朱之学,祖师杨朱杨子居,其说多见于《老子》《列子》,于儒家并无干联,而更近黄老、道家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