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春秋战国之时,原本困苦、落后的秦,在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得以壮大,早在始皇一统天下前数十年,就已经成为了天下公认的最强国。
在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这个曾经的最强国,最终甚至强大到了一己之力,便可一扫六合的程度!
虽然这其中,有外交、军事、文化、商贸等各方面的谋划,但秦国本身的强大实力,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原本困苦羸弱的秦,因商鞅变法而得以图强;
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秦朝,也同样是在法家近乎偏执的变法精神下,在短短十数年内走向了灭亡。
故而,华夏文明从秦的灭亡中得出教训:弱小,且几乎没有其他办法快速图强时,凭法家变法图强,是最优解;
但在强大起来之后,继续留着法家,却又成了亡国之道。
简而言之,便是越弱的时候,法家越有用;越强的时候,法家越有害。
至于先帝做出的尝试,则是在汉家即不足够强——至少没强到可以讨伐匈奴,也不够弱——至少没汉初那么弱的微妙时间节点,来试一试法家的成色。
即:在国家即不够强,也不太弱,介乎于强弱之间的时间节点,尝试通过法家‘扭转乾坤’的能力,来达成自身能力本不足以支撑的远大目标。
具体而言,便是在汉家原本无力和所有宗亲诸侯为敌、与整个关东站在对立面的时间节点,试试看法家能不能起到什么奇效。
最终得出的结果
怎么说呢……
很难评。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晁错一手《削藩策》,确实发挥出了法家在‘忠君奉上’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为汉家扫除尾大不掉的宗亲诸侯格局实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先帝最不愿意看到的‘和整个关东站在对立面’的结果,在晁错一纸《削藩策》问世之后,终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若是发散思维‘遐想’一番,也不难得出一种未必准确的可能性:就算没有《削藩策》,先帝通过其他方式料理宗亲诸侯,最终结果再差,也不会比吴楚七国之乱差到哪里去。
毕竟当时,整个关东,除了镇守关东门户的梁国,以及北方前线的燕、代之外,整个关东,几乎就找不到又一个忠于长安、忠于宗庙社稷,可以让先帝完全放心的宗藩了。
从这个方面来看,以及刘荣自己从先帝的感官中总结所得:先帝通过晁错进行的这次实验,其实是失败的。
实验的结论恐怕是:在王朝不强不弱的尴尬时间节点,法家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不相向上。
结合秦的灭亡,所得出的‘越强的政权,用法家效果越差;越弱的政权,用法家效果越好’的结论,便不难发现:法家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真的是和政权本身的强弱,呈线性负相关。
政权越强,法家越坏;
政权越弱,法家越好;
政权不强不弱,法家不好不坏。
说好听点是不好不坏,说难听点,那就是卵用没用……
具体到当今汉室,经过开国初的‘羸弱’期,以及文景年间的‘不强不弱’时期,到了当今刘荣这一朝,汉家已经开始全方位展露出强盛之态。
文景之治种下的因,即将结出一个无比强大的汉家,来作为最终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