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结果,就是粮价得以平抑,粮价恢复往常,然后大家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最差的结果,是刘荣瞎折腾一通,最后粮价还是不断攀升,逼得先帝出手收拾残局。
而后,仍旧是粮价恢复往常,大家也还是当什么都没发生,只是暗地里记刘荣一笔‘办事不靠谱’。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那次平抑粮价,刘荣非但解决的‘粮价鼎沸’这个具体的事,还顺势解决了造成粮价鼎沸的人!
关中粮商群体,自那以后彻底绝迹。
原本靠操控粮价牟利的功侯贵戚,挨板子的挨板子,吃瓜落的吃瓜落。
虽然当时,并没有几家功侯,因粮价鼎沸而被清算;
但回顾过往这八年,就不难发现:当年,参与哄抬粮价一事的功侯贵戚,居然在不知不觉间,以各种合理合法,让人根本挑不出毛病——甚至感觉不到异常的方式,消失在了汉家的贵族群体当中。
除国的除国,绝嗣的绝嗣,流放的流放,下狱的下狱。
偏偏还让人挑不出毛病!
只能说,老刘家的天子记仇,真不是空穴来风。
而刘荣‘秋后算账’时的手腕,无疑也比粗暴的先帝要高明许多,颇得太宗皇帝‘杀人不沾血’的风范。
粮商群体被消灭,背后充当保护伞的功侯贵戚也被清算,空出来的粮食市场,也并没有被刘荣放任不管。
——就在当年,少府借‘平抑粮价’一事开仓放粮,并顺势设立了原本闲置的治粟都尉一职。
再后来,太仓成为治粟都尉的‘平价粮’专用粮仓,官方无限期、无限量,日常性出售平价粮,也就此成为了汉家的常态。
再再后来,治粟都尉被并入新设的主爵都尉,并成为主爵都尉官营的几大大宗商品:盐、铁、粮三者之一的主要负责部门。
这便是执掌汉家大权后的第一年,刘荣所做出来的第一项成绩,同时也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个成就。
——粮食官营。
——让汉家的粮食价格,从此成为布匹般,近乎不可动摇的恒价生存物资。
在过去,刘荣只当自己这个成就,可以让底层民众的生活更稳定,让农民具备基本的抗风险能力,或者说是降低农民所可能遭遇的风险;
但细想一番,刘荣却发现:这看似没重要到那个程度的举动,实则却是在无形间,为汉家续了至少几十年国运!
试想一下;
华夏封建社会时期的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活不下去’四个大字。
那为何活不下去
是有人拿刀架在民众脖子上,动不动就挥刀砍人
还是没房子住,流落街头而死,亦或是没衣服穿被冻死、被羞死
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