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要怎么拿,茶要怎么喝,怎么笑怎么跪,甚至觉要怎么睡,都被耳提面命。
在成为小姑娘之前,她要先一步成为等待被挑选的秀女。
想想就很窒息。
所以,她最喜欢弹琵琶,只有弹琵琶的时候,可以短暂地忘记让人喘不过气儿的生活。
在听明白维珍这话的意思之后,武格格心里第一个感慨就是,慧娴慧妍的命真好,有个心疼她们也有能力心疼她们的姑姑。
武格格没有理由拒绝维珍,武家跟李家结亲,除了武格格跟慧娴慧妍的师徒情谊在那儿之外,武家也需要这门亲事。
武父武柱国是康熙都认证的好官,但是即便如此,却仕途艰难。
武兄武启欣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而是走上了习武之路?
因为这条道实在太难,武父就是现成的例子,到了武启欣这一代,家族想着改换赛道,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时候天下并不太平,武将更有机会出头。
事实上,武启欣也的确赶上了时候,万岁爷三征噶尔丹,武启欣参加了两次,并且都立下战功,尤其是在第三次征讨噶尔丹的战役中,武启欣负伤,险些丢了一条命。
可即便如此,到现在,武启欣也不过只是个正六品的骁骑校。
他们父子无疑是有能力的,父亲作风廉政、造福一方,儿子敢于拼命、忠君爱国,但他们的仕途走向就是一目了然。
朝中无人莫做官,这句俗语,在武家两代人身上得到了应验。
自然这话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凭着自己能耐仕途通达的,也大有人在,只是武家父子没有那样的运气。
虽然仕途艰难,但是武家人问心无愧,但是若是家中的第三代也赴了他们的后尘,做祖父的做阿玛的,到底是不甘心。
尤其是这个第三代还天资过人,武格格的侄儿武诚益十三岁就中了秀才,用一句大俗语说,武家祖坟这是冒青烟了。
若是因他们的家境影响了前程,武父武兄如何能接受得了?
他们不想违心曲意逢迎,不想成为一直以来最看不起的小人,更不能因为贪念毁了一世清白、武家名声,他们……
只想给后人争取个公平公正。
是的,公平公正。
不求四爷提携,只求有这桩婚事在,没人敢轻易刁难武诚益,日后武诚益的仕途上不必要的绊子能够尽量少一些。
接连两代人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所以武家才会更看重对第三代的培养打算,这样的想法是完全能够被理解的。
尤其是即便再难,武家父子也不改初衷,始终坚守底线,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所以这门亲事,武家真的特别想争取,武格格出于对慧娴慧妍的喜爱,自然更是一门心思盼着能结亲。
所以,只是定亲的时间往后推迟一些,这有什么?
侧福晋又不是言而无信之人,难不成还能用儿女的婚姻大事来故意戏耍她、戏耍他们武家吗?
稍稍思量片刻,武格格便道:“姐姐的意思我都明白,也能理解,得亏姐姐想的周到,要不然的话,只怕要委屈慧娴慧妍了。”
“姐姐的意思我会向阿玛兄长转达的,他们如今就盼着两家能结秦晋之好呢,至于早两年晚两年的,又什么要紧的?迟早是一家人嘛。”
“妹妹这样说,我便放心了,”维珍也松了口气儿,再开口,语气就轻松多了,“虽然暂时还做不成一家人,但是可以先从亲戚做起嘛,往后武家兄长若是得空,还可以带上小公子去定州做客,科举经验什么的……家兄还是很充分的。”
除了想尽可能地为慧娴慧妍多争取做姑娘的无忧无虑时光,维珍也是想等到两个孩子再成长一些,跟武家人有更多的往来相处,到时候谁更适合嫁入武家肯定一目了然,自然比现在轻易定下来来的好。
自然了,在此之前,再物色到一位潜力股少年也是十分要紧的事儿。
说完了正事,武格格话锋一转:“对了,妹妹听说高郎中跟茯苓的婚事已经定下了,这可真是一门好亲事,到时候妹妹也要为茯苓准备一份嫁妆。”
是的,高郎中跟茯苓的婚事已经定下了,就在六月末。
一旦跨过了心里最要命的那个坎儿之后,磨磨唧唧好几年的高郎中,突然就势如破竹了起来。
这不,甫一从山东回来,高郎中就马不停蹄,先是立马跟茯苓捅破了搁在两人中间好几年的窗户纸,然后就是求四爷跟维珍赐婚,四爷这边有维珍事先通气,自然不会为难。
得了四爷维珍赐婚后,高郎中又继续马不停蹄走后续流程,总之一副迫不及待地要迈入婚姻殿堂的架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