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这个茶坊中就有人在读报,还有一些人在等待今天的新报纸。
很快,就有报童过来,大喊道:
“卖报!卖报!”
“西铭先生联合众多学子,回忆出明算科试题。”
“明算科参考答案,尽在《明报》之内。”
“只要十个铜板,大家都来买啊!”
飞快地闯进了茶馆,向一众茶客兜售。
这些茶客能有闲心喝茶,自然是不缺十个铜板的。
听到今天的《明报》上有明算科试题,他们都来了兴趣,纷纷不吝钱财,购买这份报纸——
显然,这些人对明算科的考试还是有些好奇的,尤其是他们认识的潘秀才,就参加了明算科的考试。
说不定他们的子女,将来也有机会。
比这些人动作更快地是潘秀才,刚才还说着只是去长见识的潘秀才,听到报童来卖参考答案后,急忙就大喊道:
“小哥,给我一份,快给我一份!”
“你们都抢什么,家里又没考试的人。”
直接趴在柜台上,伸手从报童手里抢过一份报纸。
而后,他就趴在柜上,一边看着试题、一边回忆自己的回答,开始进行估分。
不过这个时候,距离考试已有数日。他虽然对前几天参加的考试印象比较深,却仍有几个答案有些拿不准。不知自己当时是不是这样回答,能不能够得分。
看着他苦思冥想的样子,茶坊中的茶客,很多都围了过来。有人好奇地道:
“潘二哥,这能算出分吗?”
“你算这个干什么,你又不是评卷的人?”
潘秀才看了他一眼,不屑道:
“你懂什么,这明算科都是客观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所有题目只要记得答案,就能把大概分数估出来。”
“如果有人考到满分,那一定能中举。”
读报人也来凑热闹,指着报纸说道:
“潘二哥说得对,这报纸上都说了,明算科是客观题,所以能够估分。”
“像是明法科、明经科,那就没办法了。他们就算回忆出试题,也不敢给出参考答案。”
“只有明算科的学子,可以把大概分数估出来。”
“以西铭先生的估计,这一科试题很难,明算科中举的分数,或在八十分左右。”
向众人解读着报纸的内容,他又看向潘秀才道:
“二哥,你估的分数多少?”
“能不能到八十分?”